YSF Cover

2023 年夏季「佛法度假」學員提問上傳表單(目前已停止提問)



學員提問

開仁法師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我們平時回向時會說:「願以此功德,普….」要請教法師福德和功德的差別?

我的認知是我們行善業;像聽經聞法、拜佛、布施、持戒、做義工…所有的善行都會帶來福報,福報會帶來較佳的資糧。這些因功德而帶來的福德是可以回向的,甚至可以分享需要的人。

所以想請問一下福德和功德到底怎麼去分辨?

我們下課後誦的回向文真能夠回向給我們想回向的對象嗎?

2023/07/07 08:27:57
「慈心觀」的所緣?

請問開仁法師:


請問法師在修「慈心觀」時的所緣是慈心的對象?還是要緣那發「慈」 的心念?簡單說是要能邊還是所邊?請問過幾位法師答案都不一樣。請師父再指教。

2023/07/07 08:08:52
長慈法師

講義 E-15: 菩薩為慈悲救護而殺盜淫妄的犯戒是合理而究竟的持戒。請問菩薩要修行到那一個階位才能做以上的犯戒,才不致於成為泥菩薩,在生死中沈淪?

謝謝師父慈悲開示

2023/07/07 07:06:48
開仁法師

佛弟子需要皈依與受戒,有的說法是皈依三寳就是受五戒了,請問師父是否同意這種說法? 還是說一定要有受戒的儀式才會有戒體,持戒才有功德。

感恩師父

2023/07/07 06:12:26
長慈法師

1. 講義 E-4
與戒律有關的慈悲,聲聞也不能說沒有的。

2. 講義 E-5
從空相應緣起來說,由于有情無自性,是相依相緣相成, 自己非獨存體, 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所以能「無怨 無瞋 無恚」。

3. 講義 E-5
了達有情的沒有定量性,所以普緣有情的慈悲──無緣慈, 即能契入空性。

請問師父:
導師在3. 提到無緣慈,我可否將以上的1,2,對入三種慈悲的前兩項,1──衆生緣慈,2──法緣慈?

感恩師父

2023/07/07 05:48:07
長慈法師

在講義 E-26, 註腳56,中有身名為意生身,以及 阿那含果得有餘涅槃,有意生身。請問師父大乘菩薩也有意生身,與以上所說的,有什麼不同?

感謝師父

2023/07/07 04:39:32
長慈法師

請問法師:煩惱會發「業」與潤生。阿羅漢已經貪瞋癡煩惱永盡,身口意業都已經清淨。為什麼阿羅漢還會引發宿世惡「業」現前?

謝謝法師

2023/07/07 04:14:22
長慈法師

請問在講義E-5中,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請問心在此可以解釋為定嗎?這裡的慧解脫,是指慧解脫阿羅漢嗎(相對於俱解脫)?

謝謝師父

2023/07/06 22:10:24
請教圓悟法師

關於三解脫門
(一)三法印與三解脫門的次第
講義D-27頁註腳57引用導師在《中觀今論》「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實的生滅為出發點,依此而通過諸法無我的實踐,到達正覺的涅槃。這如《雜阿含》(二七〇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為聲聞法的常道」。而三解脫門既為三法印的觀門,其次第是否應與三法印相同,即無願、空、無相?

然導師在其他著作中,提到三解脫門或三三昧的次第,則均為空、無相、無願:
1.「如了得五蘊本空,能離虛妄知見的,早就得解脫了。但也有能觀五蘊本空,而觀慧中還存有空想——空的意象,這就應進修無想解脫門。」、「如深入無想解脫門,可以一了百了。但也有雖離一切境相,離我我所見,而於觀心還有所著,就是生死根元的最深處——內在的自我愛,沒有淨盡。如真的「餘(我)慢未盡」,就有生存的微細愛染,那就得再入無作解脫門。」(《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經》略說〉,pp.218-219)


2.「事實上一切法空即是無相,若仍然還是有相則便不成其為空了,所以真正的空一定是無相的。當能夠達到空與無相之後,則自然不會再造業受果報,無作亦即無願。因此,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按著空、無相、無願的次第來說的…」(《華雨集》第一冊, p.128)

3.「三者有其淺深次第:以空三昧的不隨境轉為基礎;進而無相三昧不見外六塵境;最後則無所有三昧內心的欲貪等不生起。…故以空為出發,經無相、無所有(或無願),再觀無我我所而涅槃寂滅;這過程是完全一致的…」(《性空學探源》,pp.84-85)

請問法師,三解脫門之次第為何?

(二)各解脫門觀察的方便
1.空解脫門
《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經》略說〉中解說空解脫門的觀察方法是「…對於五蘊,應這樣的觀察:五蘊是無常的:物理、生理、心理的一切,都有生滅相,那一樣不歸於滅盡呢!五蘊是苦的:一切歸於無常…一切依因緣而生滅,依因緣而動亂,從因緣起,所以都空無自性。…對充滿矛盾苦迫的世間,自然不生愛染心,趣向於出離相對界,而住於無自性空的平等正見。」(《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經》略說〉,pp.216-217)

《性空學探源》、《空之探究》對於空解脫門之說明則分別為:
「空三昧重在對外界不染,是情意的厭離。厭患離欲,…」《性空學探源》,p.80)
「…空是重於無常、無我的世間」(《空之探究》,p.62)

如此看來,空解脫門似乎並非直觀無我,而是藉由無常觀察無我。下手處既在無常,何以不說「依無常成空門」?


2.無相解脫門
(1)《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經》略說〉中解說無相解脫門的觀察方法,即「…現在如實觀色等一切境相,如三災起一樣,一切歸於滅盡。一切境相滅盡,那觀心中的一切法(有)想,也就不起了。法想所攝的空想,也不再現起,那就入無想解脫門。一切想不起,所以知見清淨——不起虛妄知見,而得清淨的法眼。內心的貪瞋癡,是依六塵境相而起的。得了無想解脫,貪瞋癡也就無所依而滅盡。這樣,外離六塵,內滅三毒。外離六塵想,所以不起我所見;內離三毒,所以不起我見。……我見我所見不起,一切執見也就無所依而不起了。這就到了截斷生死根本——我見我所見,到大解脫的境地。」(《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經》略說〉,pp.218-219),看來與涅槃並無直接關聯(至少與以下《空之探究》之說明相較),反而強調無我(我見我所見不起),何以說「依涅槃成無相門」?

(2)《空之探究》中說明無相與涅槃的關係是「所說的無相,有二方面:一是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一是超越一切相的無相界——涅槃。修無相三昧的,要不作意一切相,又要作意於無相。如佛《化詵陀迦旃延經》,本來只是不依一切相——無一切相,而依此經演化所成的,無想以外,又要有想。有想的是:「此寂靜,此殊妙,謂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有滅涅槃」…無相是離相以外,更表示出世的涅槃;無願是厭離世間,向於寂滅的涅槃…」(《空之探究》,pp.61-62)。

請問法師,所謂「出世的涅槃」與「寂滅的涅槃」有何差別?又既稱無相門係依三法印之涅槃印而成,涅槃印之涅槃又應係指寂滅之涅槃,何以不說「依涅槃成無願門」?

3.無願解脫門
《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經》略說〉中解說無願解脫門的觀察方法為「如深入無想解脫門,可以一了百了。但也有雖離一切境相,離我我所見,而於觀心還有所著,就是生死根元的最深處——內在的自我愛,沒有淨盡。如真的「餘(我)慢未盡」,就有生存的微細愛染,那就得再入無作解脫門。所以經上說:「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再起一切妄識。為什麼妄識不盡呢?因為執著妄識為自我而有所愛染;有愛染,就有思願,有造作,而生死不得解脫。應該如實觀察這些妄識:這都是依因託緣而生起的。能生的因緣,都是無常的;所生的妄識,當然也是無常的,還有什麼可愛著呢…」(《佛法是救世之光》,p.219)。

請問法師,「妄識」、「生存的微細愛染」所指為何?為何離一切境相,離我我所見後,仍有思願、造作,生死不得解脫?其原因是否如導師在《性空學探源》中所說「空三昧是由觀無常義,不起染著,心得清淨解脫——心厭有漏雜染,而傾向於離染的清淨解脫。這空定的境界並不很高,近於平常所謂『看得破』,只是心不外馳而求清淨解脫而已。無相三昧,是斷除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的定。沒有貪、瞋、癡三毒煩惱,叫做無所有三昧。」(《性空學探源》,p.84)?



謝謝法師

2023/07/06 04:19:09
請教圓悟法師

關於四無量心
(一)四無量心的福德
《大智度論》卷 33〈1 序品〉提到「四無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憂愁故,捨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捨心放捨,故福亦少。」

又依《大智度論》卷 20對捨無量心的內容解說,除了常見的「捨怨親」之外,尚有「捨三心」、「取眾生得不苦不樂(捨受)」,而《大智度論》卷 33的「放捨」,看來較近於「捨怨親」或「捨三心」,「福德」則未見明確定義。

若「福德」係指「功德」,依第十六章第一節「布施功德不如持戒,持戒功德不如修定」的理論基礎,無論「捨怨親」或「捨三心」,較諸慈心,都更與淨化內心的根本(離我我所執)相應,而功德更勝;《大智度論》卷 20亦提到「欲令眾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眾生得是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眾生難,入是捨心故易得出離」,可見入捨心能減少慈悲喜三心所致的貪憂,使學者易得出離並進修大乘,應無「故福亦少」之理。

若「福德」專指「定福」,《大智度論》卷 20在解釋《雜阿含》743 經時,亦認「慈心願令眾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遍淨最為樂故,言福極遍淨」、「捨心者,捨眾生中苦樂,苦樂捨故,得真捨法,所謂無所有處;以是故,捨心福極無所有處」,以此觀之,修習慈心之果報為生三禪天,捨心則為生無色界第三天,定福更勝。

請教法師,上述對於「福德」及「捨心」的推論有無錯誤?《大智度論》卷 33的這段話,應如何理解?


(二)講義D-28最末兩行「如不能依苦而起無量三昧… 會造成嚴重的錯誤」,所指為何?

謝謝法師

2023/07/05 23:27:52
請教貫藏法師

法師解釋第十七章第二節「道的完整性」中,「知與行的統一」是指以正見指導八正道,也就是正見與八支正道的關係;「志向與工作的統一」是指依正知立定志向後具體實踐工作,二者有所不同。而法師在之前的課程中就此二者之差異,則解說為「行」是信心(正見)而來相應的行,尚未達到志願(正志)所引發依教奉行之決心的程度。請教法師,「行」與「工作」的差別,係在程度之不同,或是所攝道支有別(亦即「行」攝所有道支,「工作」則僅與某些道支有關)?

謝謝法師

2023/07/05 20:31:41
請教圓波法師

第十三章第一節第三個主題「從人類到一切有情」中提到「佛法不但是人類的,而且是一切有情的…所以學佛者應擴大心胸,以救護一切有情為事業。這是佛法的廣大處,如菩薩的悲心激發,不惜以身喂虎」。
但本節所討論者為「人類的德行」,也就是一般人類應有的「一般道德」(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五乘共法或「一般的世間行」?),導師在此提及「廣大」、「菩薩」等通常用在大乘不共法之用語,是否蘊含「依人菩薩行而向佛道」的深意?

謝謝法師

2023/07/05 19:55:14
長慈法師

講義E-14
「聲聞適應印度重定的天行──重于離欲淨心,所以以淫、盜、殺、妄為次第」

請問師父,為何盜戒更重於殺戒?

感恩師父!

2023/07/05 19:52:27
長慈法師

講義E-3
佛曾對阿難說:「阿難!我多行空」(中含.小空經)。 這點,《瑜伽論》(卷九○)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

請問師父:

您在課堂上提到《瑜伽論》的攝事分是《雜阿含經》的本母,但導師擧的經是(中含.小空經),攝事分除了《雜阿含經》外,也有注釋其他的阿含經嗎?

感恩師父

2023/07/05 09:23:28
圓悟法師

講義D-8 D-9
《雜阿含經》(卷三二.九一六經)佛為刀師氏聚落主說: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心與慈俱。……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淫對以喜心,妄語對以捨心。」這以四無量心別對四戒,不過約它的偏重說,其實是相通的。

請師父就 "以四無量心別對四戒, 不過約它的偏重說“ 再詳細的說明一下。 殺生為何對以慈?偷盜為何對以悲心?邪淫為何對以喜心?妄語為何對以捨心?

感恩師父

2023/07/04 20:11:10
圓悟法師

請問師父:依據根本佛教的教導,違犯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要如何懺悔才能回復清淨,除去修行的障礙?現代的在家人是否應該應用各種懺法拜懺才能除罪清淨,還是有更如法的方式?

2023/07/04 19:56:55
貫藏法師

請師父舉例說明,什麼是邪定。感恩師父!

2023/07/03 20:00:47
貫藏法師

第十七章
請問師父:雜阿含788經中的「正見」是指世間正見還是出世間正見?「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感恩師父!

2023/07/03 19:59:58
貫藏法師

請問師父:為何講義23頁開始的標題說六念不能解脫正覺呢?
註腳47(2)說到
a. 六念法門是「法門的次第增多」,「初修與四不壞淨相關的四念 . . . 其次念五事 . . .末後再加入念天」
b. 三類(方便道)預流支的綜合:「如綜合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為淨信而修行,那就有信 ,戒,施,慧──四法;信,戒,聞,施,慧──五法的施設」
這樣看來,六念法門是隨信行的三種四預流支的開展,也與本章節第一段五法俱足的正常道相同(只不過六念特重於淨信和憶念不忘),顯然是能入聖流的,為何標題會說六念不能解脫正覺呢?

2023/07/03 17:14:33

 

回 2023年夏季佛法度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