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與自在

辜隱

佛法與生活的對話

甲:我希望以後能過悠閒、平靜的生活,可以專心修行,不受干擾。

乙:那真是太棒了,可是真有那麼理想嗎?

甲:我準備多賺一些錢,然後退休,找一個幽靜的地方專心禪修。

乙:禪修是當下身心的淨化,為什麼要等到退休,而且要在幽靜的地方?

甲:我目前的環境不理想,為了工作,常常身不由主,沒有自主性,障礙很多,禪修很困難。

乙:你可以設法改善啊!況且禪修不只是修禪定,隨時隨地保持正念正知,都可以觀察身心和外境的緣起緣滅、無常、無我,培養慈悲喜捨心,不是嗎?

甲:道理是不錯,但是一時之間,環境還沒有辦法改善,正念正知也不容易保持,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無法兼顧,以我目前的功力,只能二選一。

乙:我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夠就整個人生的規劃作修改,放棄一些次要的活動,每天仍然可以找到空餘的時間靜下來學習「正念正知」,及無常觀、因緣觀、慈悲喜捨觀,不是嗎?有機會的話,進一步安排假日作較長時間的禪修,不是嗎?

甲:可能是禪修的要領沒有把握到,雖然也努力嚐試,成效卻不彰。譬如我很怕被干擾,我需要有自主性,所以當我被干擾,或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做事的時候,就會煩躁,沒辦法正念正知和觀照了!

乙:被干擾而煩躁時,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干擾的事情上,急著處理。把視野放寬,心放柔軟,事情都有其因緣,惹我起煩惱的人也有他的因緣,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抗拒,是因為不能順從自己的意思,所以煩躁。如果心中不預存: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就不會有抗拒,也不會煩躁了!

甲:可是,人如果沒有自主性,不能為自己而活,那活著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乙:在因緣的觀照中,任何一法都沒有自主性,所謂「緣起無我」,只有因緣,沒有自我。有我就有苦,因為想要自主、支配,而又無法自主、支配,就會有苦惱。

甲:追求自由難道錯了嗎?

乙:自由、自主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實在性,它只是假相。

甲:像我現在,可以自由的揮動我的手,可以指揮我的部屬做事,這難道不是自主、自由嗎?

乙:這是因緣條件的關係:如果你的手受傷了,你還能自由揮動你的手嗎?你的屬下辭職了,你還能指揮他做事嗎?

甲:接受「沒有自主性」的事實是很無奈的!

乙:「我執」、「我見」是多出來的,去掉「我執」、「我見」,內心自然寬廣、柔軟,隨遇而安,少欲少惱!

甲:那樣豈不是一事無成?

乙:這是就出世法而言的,它使我們有智慧,明自真相,不起煩惱。若就世俗諦而言,相對的、假名的「我」,「自主性」還是有的。在待人處事上,能觀察實際的因緣狀態,能溝通、協調,保持彈性,務實而體會對方的感受,那麼即使你想要完成一件事,遇到障礙了,把它視為一個自然的過程,不視它為「麻煩」而心存排斥,用包容的態度和智慧去化解,因緣成熟,自然可以實現!

其實一切都是因緣,「接受因緣」是在「果」上說的;你還可以「創造因緣」,那是在「因」上說的,彼此是沒有矛盾的,這也就是佛法的「中道」、「中觀」。

甲:我明白了,原來我沒有體會佛法不偏兩邊、恰如其份的「中道」、「中觀」,我以為要有絕對的自主性,否則就得無奈地接受。佛法是很生活化的,在生活點滴中看見自己的盲點,用佛法來突破它,照亮自己的心,這就是真實的禪修,當下就可以受用。剛才提到的,如果能夠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長時間專心禪修,固然很好,但也要因緣成熟才行哪!

乙:正是如此!

 Previous    Next   二○○一年七月 目錄    二○○一年 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