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

( )

                                                                                                                                                                                                                仁俊

        大念力的察督、激發:人格的大勇性不讓菩提心衰沉一念;大威能的積培、旺振:人性的大朝氣不讓菩提願虛脫一息;大前程的拓闢、暢達:(正)人氣(質)的大道業不讓菩提行倒退一步。

        不虧心處覧菩提心用得精誠穩固,不悔願處覧菩提願頂得迅快果決,不敗行處覧菩提行擇得明確勤進。

        一等眼光覧看穿了我,做人做得壯壯闊闊,試煉困險通聲氣;一等心量覧容得落人,學佛學得誠誠切切,不戀安樂立德善。

        從菩提心上翻過了身、豁得開眼的,意境與現實界的一切,就都改了樣、變了形,聲容虛朗盡真率。從菩提願上立得了功、(施)捨得夠福(德)的,困挫與順遂中的一切,就都不抱怨、更提勁,氣骨崢嶸極安詳。從菩提行上觀得契理、作得當事的,魔障與怪幻類的一切,就都失掉效、斂了跡,業緣擇覺必健明。

        談名,不為自我號召,名才毀不掉,誤不了自己;談利,多為他人著想,利才捨得出,樂於(敬)助他人。

        不介意毀謗、攻訐、作害,不說一句意氣話,不存一念報復心,涵融、印決、虛默到這般境地,就沒有一般見核情結,安心做人(少惱悔)寬心待人(常喜敬)。

        智慧體思得力能自悟、自決、自導,為己處不盤情見,起心動念襯現的不離質直、淨烈、深固,不屑玩俗流詭幻,人形象所履踐的法軌,明快安全沒遮障。學智慧、用智慧,首須著力透脫俗流詭幻,才不會「混」得見不得人,忘卻了法。

        學第一等人的:不中自家煩惱之毒,不作諸佛可憐之人,振發著這樣的行願,才能生生世世從正直猛利中做人做得透底覧無所著,學佛學得到頭覧不可壞。   

        學一切佛,見一切人,以見一切佛之心見一切人,深念佛智不著人相,於人相中深修、實驗佛智,不求「疾成」、不甘鈍滯。法重於人,命獻與法,寧捨命不捨法,法,成為三業中最強淨的光與力;見理不謬、作事不倒,不忘佛囑而興悲不已,不忘人(眾生)苦而忍惱不捨,注在目前惦存心底的都念念如此,生生世世方能學一切佛見一切人。

        菩提心從身手上體驗的,不貪口腹不斂財,受用與作為的,就有另一番義味和拓展覧智思清廓沒糾纏。無私之願與無極之行,必須透過這麼種清廓,清廓得了無戀顧、怯怖,始能深入願海,敞豁行門,涵潤、滋養、攝導而成熟一切苦惱有情。

        身心平正落實的,意底深處的佛法觸會分明覧用得上照得徹;時空(觀行)壯闊開朗的,眼前紛華的幻緣出入寂健覧透得過回得來。

        智慧學得夠受用的,自私、自矜、自逸、自困則監制於無形,內安而外正的人,大都從這番受用的察治、體味、熏習與執持而來。慈悲行得能溝通的,他難、他惱、他窘、他累關注得極懃懇,輕己而重人的人,大抵從這種溝通的慰助、扶掖、護念與代受而來。

        身心最健全的人,智慧看得穿夢幻,從夢幻中把慧思用得明豁朗達,透脫悶鬱,胸襟寬泰;慈悲耐得著苦累,從苦累中將慈行練得精誠懇篤,推施(法)喜(福)樂,氣象通廓。

        菩提心喜喜暢暢的,盡將好東西給人享用,不為物困不累己;菩提願豪豪壯壯的,盡將苦難事歸己承當,能代眾勞能報恩;菩提行直直平平的,盡將佛法境注念體思,不負世間不失足。

        人做得明快俐落的,說的存的都不肯為我見、我愛所動、所轉,一切從無我(觀)出發也回歸無我。無我觀從生活上用活了、熟了,熟得動念即應,對境即照,澹淨的操守與深寂的體契,對事相與理性,思擇與了決的,如實得不落主觀,說的與存的,也就切真落實得不虛妄。

        不忘掉菩提心的,話都說得正,事都做得真;不悔喪菩提願的,膽都練得壯,命都看得空;不背棄菩提行的,路都走得寬,腳都踩得穩。

        放得下身心的,才荷得了佛法;看得透緣頭的,才發得了信願。學,必須這麼肯定、堅持;修,必須這麼察覺、承當。避禍邀福與怖死戀生的世俗心行、業行,蕩絕得襲不上念頭,諸佛菩薩因地中修學的決性與毅力,才能從我們身心上盡力的、照樣的體思、鍊鍛,做成一群從鮮活的血肉中發光發熱的人。

        菩提心肯定著:偉大與苦難同在,平實藉艱貞練成,一切惱怒毀害,就會平寂得安穩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