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 ( 卅 九 )
仁 俊
一
集中身心氣力,佛法威德,猛猛決決地徹底改造自家根性,體持釋尊教授——幻觀真行不虛誑,不為利養損志墮行,不怖生死乞憐求(速)了(脫)。暗地裡直絕自我,明地裡親近眾生;如此的親與絕,成為做人為人的核心、綱要,勘得破也顧得著面對的一切(災患與惑誘),佛法威德則能從三業上照悟、警提、展施得活活脫脫,通通廓廓,知見與作略,則永不迷途落魄。
二
真學聰明的人,不讓成見作祟、作主、作弄,心地虛默念無諍;深修淨善的人,能耐(他人)惱刺不計、不害、不避,嘴臉笑慰量無極。
三
我們的菩提心讓人看真切了,真切的只增不減;菩提願把命看空幻了,空幻得能捨不懼;菩提行把(大)路(頭)看清楚了,清楚得上進不退(下導不滯);我們必需這麼樣活在人群中,邁向人際中,儘讓人際勘驗出我們的菩提心、菩提願、菩提行的的如此、恒恒如此,人際中才有大公明、真道德與無私無畏者出現。
四
如何體驗「無諍」?無我觀從接人待物中用熟了,不讓「故我」開口,意氣消豁如虛空。如何承擔「無畏」?(六度)無極行從克己利他中做慣了,儘為眾生服務,身心健寧悟假幻。
五
制貪制得絕不留情,磊磊落落不為個己經營,身不累心,心能安身;治瞋治得決不暴氣,和和喜喜常與眾生往來,以德養臉,德發於(不離)臉;呵痴呵得決定捨(我)見,空空有有必從「無得」體思,知緣無(定)性、離性(執)悟緣(巧學)。
六
心地深廣的——菩提心處處都為人留餘地,護人體面通聲氣;願德寬厚的——菩提願處處都把我看厭了,猛絕情私不猶豫;行門曠闊的——菩提行處處都把事(理)看通了,往來生死不溺避。
七
學得內不昧己,外不負人者,人格中的人性都表現得溫厚堅正,厭絕茍且敷衍;行得生不隨惑,死不墮惡(道)者,佛法中的佛囑(累)都銘記得明切(精)誠(振)奮,承當艱挫險怖。
八
學的兼顧整個佛法義脈、思路,思惟的精致徹貫,才不肯說雜瑣浮泛、草率話;修的遍察整個人際痛苦、患累,施為的誠懇的實,才不忍存慳吝護惜、掩藏念。
九
智慧成為最新的思路,不為業惑中的故我困纏著,則能了了直直邁入菩提大道;肯定著:偉大與苦難同在,平易與精誠並行的知見作略,這條最新的思路,始能直現念頭,不離足下。
十
活得最有價值的——純人性的面目活在一切人中間,不著人相救人苦,怎也不叫一聲苦;做得最盡責任的——真人格的誓願發在一切佛陀前;信受佛法治己惑,決定能度一切惑(亂者)。
十 一
「正志」把「正法」持得不忘,用得不惑,一切時處都以正法為導準、作襯應、做擇決,學真實善積資糧度化,行方便不墮世俗腐糜,不說一句空話——自誑,不玩一切幻象——自覺。法門中具有恬澹而卓健的風格及膽識者,總是這麼憑正志把正法體思得活現活靈,即用即印,「情」不能困「見」脫離。
十 二
什麼人能不昧不亂?菩提心醒醒活活地看一切。什麼人最能捨(世樂)能荷(眾苦)﹖菩提願旺旺烈烈地獻身命。什麼人肯上求下化?菩提行直直坦坦地入世間。
十 三
大正直人都從念頭上止作分明,調伏煩惱離窘辱;菩提心提照得成為無間之念,才會做成這麼種正直人。
十 四
做人起碼的條件:財不粘手,色不污情,人形象矗立得端端挺挺;踐「法」具體的精神:心能厭(欲)樂,身能忍(眾)苦,人(信)根(慧)力淨護得牢牢密密。日常中聞思與修為的,都察注而核驗得不離乎此,悉出乎此,真善人大正人的底質與器宇,才會從我們言行中配應而體現得精嚴篤實,歷久彌新而彌健。
十 五
心眼最亮豁的人——菩提心見人不見我,不著人相治己過,不矜己善效賢德;如此的猛治不已,久效愈勵,心眼中廓清與解脫的,才會新舊分界,是非判然。
十 六
絕對的勝利——戰勝了自我,無我智是戰勝自我的唯一利器,凡能積集而展擴德力的自利利他者,沒一個不憑無我智倡踐六度無極的。
十 七
內存內驗得開開朗朗的——菩提心了卻私慮盤掛,見人見得不著情,受苦受得不起惱;學佛(菩薩)學得不畏死,觀法觀得常得力,二六時伴著念頭的都是這麼樣,說出來做開去的,則怎也不肯虛誑了。
十 八
不為個己賺取非分利養,果斷得捨黃金如糞土,才會練成健敏的身手意志,做人做事極明快,能為社會風氣及法門風操樹立例範的人,都具有這麼種明快性格;我們最急需養成、表現、發揮的,就是這麼種明快性格。
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大乘的應運而盛行,……確有他獨到的長處!……宏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