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的對話

安住當下

                                                                                                                                            辜 隱 

生: 我自己開了一家店,夫妻倆一起看店,
雖然有人可以替換,但有時候還是會有一股衝動,
想出去逛一逛。起初我沒有特別注意它,現在學習觀照法門,
明白那是「行蘊」的推動,要如何才能把心靜下來?

師: 你試過什麼方法?

生: 我用觀出入息的方法攝心,有點效果。可是,因為要看店,總不能一直觀出入息,
停下來之後,不知不覺又開始想出去。

師: 你知道為什麼你的心不能安住在當下嗎?

生: 不清楚!忙的時候,希望忙完了可以休息;等真的閒下來,又想找一些事來做!是不是對熟悉 的事物產生厭倦,覺得乏味,留店裡,就像被困住一樣,想透透氣,接觸新鮮的事物,是這樣 吧?

師: 有點接近。那又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

生: 這很平常吧!不是嗎?

師: 就在看起來很平常之中,深入觀察才有智慧啊!在新的事物中,固然可以學習、成長,但如果 沒有用心,也可能是一種短暫的刺激作用,不會有進步;而事實上,舊的事物中,多用心觀 察,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將會有新的發現!

生: 就是說,新鮮或乏味,在於自己的心,不在於事物,是嗎?

師: 是的!現在,你再回想一下,當時你有沒有用智慧觀照,還是在攀緣、想像或無記心之中?

生: 提不起觀照,只是東想西想。

師: 如果你能用智慧來觀照當下,情況就會改變。

生: 怎麼觀照?

師: 你可以修緣起觀。在不妨礙工作的情況下,觀察當下的人、事、物,看到它的關係、條件、流 動和變化,眼前就會呈現豐富的面貌。

生: 如果是來了一位顧客,挑三揀四,嫌東嫌西的,覺得很討厭,要怎麼觀照?

師: 拿掉心裡面的「框框」,用平等心,不預存固定的想法,你只是看到他腦中、口中發出負面的 評語,與真實的情況未必一致。面對這樣的情境,你不要捲入,了了分明地看著當下他的言 辭、表情、動作的過程變化。發現這和他的高標準的要求有關,若非如此,也許場面會平和多 了。等到下一位老顧客來了,雙方談笑風生,多麼不同!這就是無常、因緣生的寫照!

生: 其他的方法可以嗎?

師: 只要能讓心安住,都無妨試試!譬如:整理名單,擦拭貨品,清掃地板等雜務,在做的時候注 意觀照自己的心,平靜、祥和地活在當下,也是很好的!

生: 如果這樣還會想外出呢?

師: 那就安排外出吧!不必過份壓抑,但是平常攝心的功夫還是要下,這才是治本之道。只有當內 心隨時隨地都可以安住的時候,心才能不須壓抑自然安定下來。

生: 很不容易做到!

師: 當然!這是心向外攀緣的慣性太強的緣故。它總是不斷地轉換黏著的對象,不容易停下來。佛 法的道理容易懂,而事相上卻要下功夫,不斷地自我調整、修正,才能改變、削弱向外攀緣的 慣性,這是無法取巧、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