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的問題
——
讀「解脫道與菩薩道」有感李紹裘
因緣所生法,各各絕無雷同。眾生的根機習氣千差萬別,佛陀菩薩以四悉檀為不同根性的人說法,引度入於第一義諦,解脫自在,是必需的,是萬不得已的。以慈悲為本懷,對機指導,因材施教,故說方便不能無。
龍樹菩薩指出,在四悉檀中,只有第一義悉檀不可破、不可壞。其他世間悉檀,生善悉檀,對治悉檀,皆可破可壞,是有限的,不完善的。這就是說:方便是不可能無問題的。如為了廣度眾生,三根普及,扭曲所謂「一切世間善法皆是佛法」,把第一義諦的立場都忘記掉,方便的後遺症,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背道而馳,就不單只出問題而出下流了。
佛法在世間上的傳播,不能無方便,就有必然性的出問題。日積月累,方便愈多,問題亦愈多,不免日趨下流,一部份佛教傳統就有正法、像法、末法的描述,這也可能是傳統者對純正一味解脫的佛法日漸變質的反應。解脫道與菩薩道,好像互不相容;慈悲與智慧,是有取捨平衡之必要的。站在為正法久住於世間,饒益有情,有時菩薩也不能不以對治悉檀,呵責下流的方便。
傳說佛陀證道之時,曾有不願住世說法之想,單以智慧觀察剛強難調伏之眾生而萌厭倦感,是可以想像的。若非菩薩在長遠的修行路上,廣植深願及慈悲,必會生退心,迥大向小。難怪在早期之佛教中,聲聞為多,菩薩少如鳳毛麟角。近日佛教中風行修心修定,和聲聞氣味相投,可以了解。
了解學佛三要:無大悲大願,即不免生退心。這也是菩薩欲學大乘(摩訶衍),當學「般若波羅蜜多」的理由。不以般若通達無所得,也不能在世間弘法利生而不起厭煩之感。
菩薩道本來就是難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