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 ( 卅 七 )

                                                                                                                仁 俊

        正法不離念頭,淨智直觀緣頭,意底裡眼面前看的思的,解真空、悟幻有,不著不了、能(盡)為(眾善)能徹(達佛道),日常中執持與非常中體踐的不離乎此,悉本乎此。鎮定堅韌的神態與志性,則決不游移、不虛脫、不敗壞,做成個「紹隆佛種」的人了。

        學思應從何處著力?菩提心用得必用必覺,一念也不惛忘虛脫。體驗應從何處致力?菩提願練得極強極旺,一片精誠堪當恐怖。趣向(究竟圓滿)應從何處增力?菩提行學得能遍(不偏頗)能久(不速成),一味勤淨超脫雜染。

        菩提心存得寬寬平平,福德相就會從嘴臉上涵養出來;菩提願修得貼貼寧寧,雄渾性就會從胸門中開豁出來;菩提行增得切切真真,道業力就會從風儀中襯映出來。

        智慧的直覺——一眼看穿幻象,入世不迷,身心自在。生命、生活、生死中獲得、用得此種直覺,大正直、真平靜、久安穩、猛銳練,才會的歷明切,永不衰泄常精勤。

        說出一句有智慧的話,比獲得千兩黃金更興奮、快樂;做出一切夠慈悲的事,雖受盡種種折磨、凌辱,也感到歡喜、慰藉。一個民族中這樣的見解、器量的人物多了,這才是一個具有靈明而寬厚性的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尊敬與取範;我們帶頭做成這樣的民族的分子吧!

        人做得活絡絡的,總把錢看得同行雲流水一樣,了無滯戀常潤散;法學得通融融的,都把緣看得如陽燄芭蕉一般,深知幻合不執取。 

        不戀身、不昧心的知見,體思、運持得不含混、間斷,處獨不樂寂靜,入眾不染欲惡,從這種情操中展施的修為,形成的影響與感召,許多人的眼界才豁得雪亮,了絕欲私倡公明。

        念頭的「混」剿絕了,人做得爽朗快挺,光正正的面目便沒晦昧氣了。活得一絲不茍一志不濫,情事的大節與理性的深義,體悟操持得落落實實的,打頭都把個「混」剿得絕情透底。

        身不逸,心不累,澹健中照治得的實明決,施為得殷切懇至,無吝鄙之念,無可珍之物,胸門的鐵腕截斷了,眼前的智光亮豁了,做人的志性與為人的精神,這麼守得住,發得開,所學所驗的就只有愧欠敬償之念,不存妄求茍得之想,這麼種念成為自然之念,學呢才學得決定質直,修呢才(久久)修得畢竟圓淨。

        出入往還中不忘菩提心,心地則寬寬正正的了;安危逆順中不弛菩提願,願性則健健旺旺的了;動靜語默中不離菩提行,行門則淨淨豁豁的了。

十 一

        我們的菩提心不讓人看低落了,人們對三寶的信心才會日見提高、增強;我們的觀行不離卻菩提心襯托、見証,才會引起許多人對三寶的信心提高、增強。

十 二

        學智慧最應注意處:少說閒話,多提正念;修慈悲亟應著力處:深化宿怨,常擴宏量。

十 三

        什麼人做人最合乎義與智?不讓煩惱作害自己,不怕苦惱幫助他人。什麼人學佛最順乎緣與空?面對情事直觀(無性)瞬變(無著),力植福德施捨(我我所)無極(無怯永無倦)。

十 四

        不爭體面探得出大頭面的,菩提心都靈活得能見一切人,學一切人之德,而不求其全。振擴胸境捨得落老命根的,菩提願都健昂得不誑一切佛,學一切佛之智,而能伏己惱(忍苦不沮)。穩舉腳步邁得上(無險無障的)新旅程的,菩提行都暢通得能照(見)一切法,覺一切法之(本性空)淨,而必踐其(中)正。

十 五

        智慧從何處體悟?常觀幻化瞬變,不為惡欲所困。慈悲從何處勘驗?忍得自家苦惱,照拂他人憂患。

十 六

        猛烈、決絕得不為一念情私所困,直蕩蕩地做得面目分明,手頭正大,歷來挺特、純潔而恢弘的品質與根器,都是這麼振刷、淬鍛而汰脫出來的。

十 七

        作事,出發點不離菩提心,則不想為自己賺什麼了;入世,承當性不忘菩提願,則肯得為眾生耐怨害了;覺法,審慮思不背菩提行,則能夠為三寶闢前途了。

十 八

        最難學、難做的一種人:一切都肯得為人著想,想的不顧個己利害得失,做的盡為他人減輕、或解除種種憂悲惱悶。一等眼光與無等心德的攝涵、照達得不障不捨者,一發心,總是責成自己從這二難做起;我們也立刻責成自己這麼做吧!

十 九

        事相上操修得端嚴精誠的,菩提心都把心術察治得厲猛、光淨而公正,不惑人情不營私。患難中忍荷得堅強定決的,菩提願都把願德涵練得積極、勇銳而雄厚,能空身心能振臂。人際中應對得清醒安詳的,菩提行都把行誼整飭得警明、的當而久恒(不染不滯不退),必依妙法念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