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般若的特色
黃國達
龍樹菩薩的中觀學,在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談到修行,卻不知中觀如何修,以為中觀只是高明的理論而已。
其實中觀的真義是中道的正觀,是佛法的精髓。至於中觀成為一個宗派思想,這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在當時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等經典,闡發深義,貫通阿含,並抉擇部派思想,以「緣起性空」作為法的樞紐,宏揚大乘菩薩道。
因此,中觀學並不僅限於「緣起性空」的體悟,而是統合了大小乘的整體修行,包括四聖諦、三十七道品、菩提心、六波羅蜜、慈悲喜捨都是菩薩修學的科目。而中觀「緣起性空」的修證,則是般若智慧的最佳詮釋。中觀有什麼殊勝?特質在那裡?本文試著作一些辨析!
一、空有不二
如幻有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如幻有。因緣所生的諸法沒有常、一、實的自性,所以是空,因緣所生的諸法幻相宛然,雖空而可聞可見,並不妨礙其功能的顯現,只不過是在流動、變化的當下被切割、抽離出來,在依存、對待的關係中呈現其差別和對立。而這些切割、抽離,其差別和對立都是不實在的,不過是意識在認知過程中所產生的偏執而已。
一朵蓮花,從土壤、種子、發芽、含苞、盛開、枯萎、凋謝到腐爛回歸於塵土,是一個全然的過程,在每一個過程當下,包含根、莖、葉、花、水份、養份、陽光、空氣,都是整體因緣不可分割的展現。
將蓮花從大自然中孤立出來,認定為獨立的實體,這是自性見,是離空說有,落於實有。若是看到蓮花凋謝、腐爛如灰飛煙滅般的、什麼都沒有的空無,這是不見緣起如幻的虛無斷滅空。還有離有說空,以為有雖因緣和合的,蓮花之外,擬想超越現象的「空」。這些都不是中道的正觀。
中觀的大義是空有不二,因緣的幻化現象(相)是世俗假名有,本質上(性)是無實自性的勝義畢竟空。
二、立破善巧
龍樹中觀論破邪見樹立正理,所用的方法是辯證法,破除自性見即可顯示實相,照見實相即是破自性見。不是先立後破,或是先破後立。雖然後來「自續派」的清辨論師沿用唯識因明論法,以宗因喻論法來證明空理,其實已非龍樹中觀論即破即立的本義。
破除自性見,知見清淨,即是實相,離言語、思惟,空寂幻化,這不是世俗的論理架構所能推演出來的,因為理論架構只是概念的排列組合,還是免不了實有、實無的對立。
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第四章「中道之方法論」有說:「中觀以外的佛學者,以及一般人,他們以為:生是生起,滅是消滅;生既是生,即不是滅;滅既是滅,即不是生。生與滅,簡直是隔別無關的。佛說的「即生即滅」,是怎樣的困惱他們!」
「本來,這是世間普通的思想方式,和西洋三段論法的形式邏輯相同。如生是生非滅,滅是滅非生,這近於形式邏輯的同一律與矛盾律;不許生而可滅滅而即生的,即是排中律。這種含有根本錯誤的認識及其方法論,西洋的形式邏輯如此,印度的五分作法以及三支論法都如此,都不過是庸俗的淺見。若依中觀的論理說:生是生,也可以是滅的;離了滅是不成其為生的。滅是滅,也是生,滅是由於生,離了生是不成其為滅的。這從無自性的緣起法,說明如幻的生滅。這種論理方法,近於辯證的邏輯。」
立破善巧,正是龍樹中觀學的殊勝特色。
三、般若直觀
「空有不二」是直觀的實相體悟,「立破善巧」是思惟的理論辯證,兩者都是中道正觀所必備的。中觀的體悟是由思惟進入直觀,由直觀再發出思惟。不僅僅是哲學的思辨,也不是只注重直觀體驗的反智論。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由思惟而分別法相,辨析真偽得到法住智及空勝解是聞思修的必經之路。
有人不解佛法的中道,倡言「不立文字」、專重體驗的禪修,得到美妙的體驗,例如看到各色鮮麗的光彩、和悅的聲音、怡人的景象、廣大虛空感受、身體消失的感覺、內心充滿慈悲、空靈的意象、忽然文思敏捷……,由於沒有具足正知見,染著於各式各樣的六塵之相而不自知,極有可能誤入歧途,甚至以盲引盲,相繼入火坑,無緣得見真實的性空緣起、無住涅槃,不能達到究竟解脫,仍然不離三界生死的大苦。
另外,一些重視理論、學術研究的人,把佛法當做哲學思想,落入第六意識的頭腦作用,無法體會第六意識寂靜之後的直觀,這也不是中道的正觀。就如開著車子,可以到達渡假旅遊的目的地,但若不下車,怎能體驗泥土的柔細、溪水的清涼和陽光的和煦?
般若直觀,離言語文字,非思惟所能及,唯有親證,才能了知。智慧的直觀,能在覺知當下六塵境界之時,體驗它的流動變化、相依相待,完全沒有實體性、決定性,這就是性空緣起的直觀,可謂不假外求、當下即是,既不在遙遠的他方,不在經典文字上,也不在意識思想當中。中觀的般若直觀是多麼奇妙!
四、真俗無礙
中道正觀是真俗無礙的,就在世間生活的情境之中,慧眼獨具,以純然而全然的眼光,了然當下的身心、六塵,這即是真如、畢竟空的展現,真理和世俗是沒有隔礙的。
由於對真相的體悟,所以不耽溺於世俗的享樂,也不需順世媚俗、趨炎附世。由於真實的見地,自然而然不會人云亦云,能行所當行,頂天立地。
同時,由於知見清淨,不落入善惡、染淨、是非、對錯、成敗、得失的刻板僵化意識,知道煩惱、菩提全都是空無自性、因緣所生的,因此能接納自己仍有煩惱的事實,不壓抑自己的情欲,只要適度地節制,不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即可!在法的喜悅中,逐漸自我淨化,到了定慧一如之時,自然內心光明清淨,貪瞋也消解於無形了。
由於在世俗中不染著,所以也無需叛逆、否定社會價值、倫理道德。世間智者認為善法,我也從善如流、和光同塵,悲智雙修。世俗諦中,社會價值、倫理道德雖不是絕對完美,卻也有其相對的務實功能,破壞世俗諦,以為世間既然虛幻不實,就放任不羈、顛狂、淫亂、怪異、桀傲不馴,這是不合乎中道正觀的,所謂「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為邪空」,正是此意。
中觀行者由於體悟性空緣起的中道,即真實而入世間,即世間而出世間,真俗無礙,就在現實世界中,心不染著,即是真自由。即使出現神祕經驗,也知道那是因緣所生法,唯有般若智慧,才能解脫煩惱。
有些人感於人生的苦與缺陷,希望以超現實的神祕經驗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其實這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而已,並沒有透視到神祕經驗同樣是無常苦的本質,以中觀般若的智慧明白地見到現實與神祕經驗的空幻性,因此不生取捨欣厭之心,放下即是自在。
五、法次法向
中觀的修習是依循聞思修的次第循序漸進而入的,雖然,在進入無漏慧時,是頓悟頓入的,但在修習過程中,卻要打好根基,消除知見上的障礙和情緒上的干擾,不以圓頓為高,這不是中觀的低淺,而是教觀並重,止觀雙運。『妙雲華雨的禪思』中大乘止觀法門,將實修的方法作了很精要的說明,可以參閱。
這種修行方式十分穩當,且有成效,雖不急求開悟證果,卻可隨著勝解空性,功夫日深,水到渠成自然有所成就,貪瞋煩惱逐漸淡化,智慧光明自然顯現。
這樣的修學是合乎中道的,由於正見、戒律和禪定功夫的穩固基礎,可以避免狂慧的過失。另一方面,由於中觀空勝解的引導,很容易地區辨定慧的差別,不致落入誤以定境為智慧觀照的過失。如以禪修中的了了分明、不作意分別的清晰,當作是無分別智,那是不見緣起無我,如「冷水泡石頭」的枯禪。
六、以法為師
中觀的根本精神是以法為師的,老師只是善知識,以明眼人的視野來指點迷津而已,他不是權威,也不鼓勵盲從,而是要人自依止法依止,是十分理性的學習態度。真理必須自己去親證,他人是無法代替的,不是老師不慈悲,而是唯有在心靈上不依賴的人,才可以知見完全清淨,這也不是學生沒有恭敬心和信心,而是「依法不依人」的表現。
更進一步說,不依賴文字,要明白法的內涵,這是「依義不依語」。也不依賴方便法,要契入究意法,這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還要以無所得的現觀超越意識的分別取相,這是「依智不依識」。這就是中觀實修法門「以法為師」的特色,以諸法實相為老師啊!唯有如此,才不致入寶山而空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