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俊 |
一 淨慧的厭離觀發力、成力,猛決地振脫賤劣業行,身心卓挺樹法幢;大悲護念行踐德、致德,柔涵得消融暴惡擊刺,器量寬廓攝世間。菩提心、菩提願與菩提行的貫徹週致,都憑仗這樣的力德形成的。 二 如何使個己活得生動暢適?不為自我卡堵致死,語默寂歷泯諍(論)計(執)。如何使身心作得通洽厚渾?儘為他人拓闢活路,來去寬平無險怖。 三 從何處體辨因果不昧?內內外外存不得一點馬虎、耽著、藏掩,一切都透過三寶作證,意底安暢消惱悔。從何處印決因緣不謬?事事理理離不了一味空寂、幻化、宛然,一逕都不離三業照見,眼前明健脫困累。 四 菩提心湧現得昂昂烈烈,獻身獻心的義勇精神,則成為做人的唯一意趣,不失不忘隨念而現;菩提願策呼得緊緊切切,赴難赴急的奮迅膽魄,則成為入世的唯一志性,能弭(禍患)能增(福慶)隨(時創)緣而為;菩提行契會得深深致致,舉目舉足的牢實風操,則成為「積學」的唯一淵源,久練久耐循法而覺。 五 如何能觸處安心?忘卻了一個得字,不計體面不盤物。如何能隨念明法?不昧於一味空性,深悟因緣深觀幻(出入六塵不住,展施六度不盡)。 六 菩提心忘卻了業緣之命的計掛、顧戀,利害得失都不向命根上會,尋常競逐、鬥諍處不動心,正見則直觀、直護正法;正法憑著正見的體肯、提照、察現,業緣與正法配應得清晰周致,最健最明的菩提願行,則表現得儘絕誑倖:致力致德致所有。 七 正(道)法,從三業上分分明明的用得,觸事會理,不為一切情見所蔽,則能淨落落地做人,熱烈烈地為人。生活中活得透,生命上作得(正)當,生死中發(心發)得決的根器,總是這麼不受蔽的。以大乘道勖勉、期許而承當的吾人,亟應從這樣的不蔽中探頭豁面啊! 八 「學」,事理辨析得清楚了當,思想上不許一念含糊、混沌;「修」,德行發達得精誠貫徹,願誓上不肯一點減剋、推諉;論修談學,這麼認真扣緊,所見所作,若觸若思,始能心心念念:不忘無我智,激發為人悲,從悲智中活得透透脫脫,做得挺挺(實實)快快(足足)。 九 與諸佛菩薩相通處——菩提心現得直覺直用;與眾生(惡毒)嘴(火爆)臉相見處——菩提願用得能忍能慈;與世間苦難相觸處——菩提行安得不惱不怨;獨處群處及一切(時)處,三業都活在此種意況中,知見、能耐與施為,就不再是老格套、舊花樣了。 十 佛法學得切、用得上的,不讓悶愁侵襲念頭,只將正見照了眼前,浩浩蕩蕩的精神氣勢,就會把人做得更熱誠開朗,沒一句牢騷或一念悶滯了。 十 一 發心奉獻一切的,決不忍役使他人,盡其在己泯優越(感);致力學習一(大)乘的,絕不甘中途滯退,志性勇銳氣旺烈。 十 二 自覺的奠基處:菩提心把自己調教得柔明真切,不存一念誑心,厭絕虛誑觀質直;自諾的償債處:菩提願把(我)我所察悟得空幻假合,剿斷一切情私,淬礪艱貞積耐能;自動(進)的起步處:菩提行把(佛)法(之)程擇取得寬淨遠大,不貪沿途景象,不受惑弄堪振舉。 十 三 自我化融了,佛法用活了,塵勞中奔波觸對,就處處通廓得精精誠誠的了;因緣體現著,情勢練達了,繁華中光怪陸離,便時時寂靜得端端平平的了。 十 四 菩提心盡向大處發,心目中看的緣的,通得過也(點)轉得了,一等器量人,都這麼運心操心——永不喪心灰心。菩提願盡向逆處用,願海中化的攝的,擴得遍也頂得夠,一等膽力人,都這麼念(本)願增(新)願——從不悔願捨願。菩提行盡向深(廣靜寂)處思,行(正)道中出的入的,學得真(不茍且)也修得假(施設——不虧因果,不乖因緣),一等行門(中)人,都這麼起行決行——永不玷行敗行。 十 五 從什麼處體認、運用佛法?空寂無著中安得落身心,智觀分明脫情牽。從什麼處受得、(能)了卻世法(譏毀)?有幻寧平中能默護嘴臉,悲行韌柔化見諍。 十 六 如何灼破情私之暗?菩提心光光熱熱地溫照自他。如何突破艱危之怯?菩提願頂頂挺挺地投赴湯火。如何識破魅幻之障?菩提行了了默默地印悟活脫。 十 七 決定性的勝利——戰勝自我,動靜平平息矜狂;畢竟性的解脫——盡涵他(一切)人,喜怒寂寂能忍護(慰助)。 十 八 獨處中不離菩提心,自了自度的意念,則萌發不著;群處中不忘菩提願,怨他恨他的數計,則化為烏有;一切(時)處不背菩提行,作事合理的道業,則不許錯倒。 十 九 智慧用活了的人,不讓人感到可怕,自他無礙,皆大歡喜;慈悲(施)捨徹了的人,常令人想到可親,怨恩等觀,永恆關注。 二 十 怎樣做個真活人?人潮中涵豁了新面目。怎樣做個大決(性)人?人相中開廓了(虛)空(般)器量。怎樣做個大動(靜一如的)人?(自家)人性中觸悟著淨法門。 |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