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的對話

辜隱

生:我最近心情很鬱悶,該如何抒解?

師:什麼事讓你有這種感覺?

生:這幾天覺得生活不順遂,總有做不完的事。昨天下班回家,累得連開門的力氣都沒,拿不穩鑰匙,我的先生在一旁很不耐煩,皺了皺眉頭,我心裏更不舒服了。

師:你有什麼看法和反應?

生:我認為他私毫不關心我,我對他說:他回家後,只想享受,不願分擔家務事,也不管小孩的功課。他聽了倒也沒說什麼。第二天,他很早回家,雖然外面下著雨,還帶了小孩去看牙醫。

師:這不是很好媽?他願意改進。

生:可是我公公在一旁就說話了,他說:「你看看!你不好好照顧小孩,結果小孩生病了,還要你的先生帶去看病。」我覺得非常委屈,整晚悶悶不樂。

師:你認為其中的問題在那裏?

生:我先生不能接受我的忙和累,他希望回家後,看到大家很快樂。我和他溝通之後,他想分擔一些責任,但我的公公不能接受他的兒子下班後,還得為小孩操勞。

師:你的委屈感是從那裏生起的?

生:可能是我不能接受辛苦上班,卻得不到肯定,有了問題只怪我,太不公平了!

師:你可以改變想法嗎?

生:怎樣改變?

師:你可以觀察對方的想法和反應,他有他的因緣,不是我可以決定的。他的話只表示他看到的部份,只要你自己無愧於心,知道事實的真相就好了。接受這個事實,你才會安心,並且自我肯定,掃除心中的委屈感。

生:我還是覺得不公平。

師:你認為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公平」,你才會快樂嗎?

生:那我該怎麼想?

師:你只要認清:事實上,不是每一件事都符合「公平」的原則,而每個人所認為的公平,標準也未必相同,這是很主觀的。所以不必管公平或不公平,只要過濾他的「希望」,譬如,他希望不要有麻煩,而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那是他的無明,不要讓它成為你的無明,引起你的煩惱。

生:可是當他人批評指責我的時候,我心中總有說不出的不舒服!

師:這很自然。負面的態度容易引發負面的情緒,但是如果我們面對負面的態度時,能夠保持平靜、理智的態度,明白「負面的態度」如批評和指責,主要是因為對方修養不夠,智慧不足,才會採取這種態度。更遠一點說,這種批評指責的模式,可能是由他的生長環境中複製來的,那麼,你為什麼要捲入這種「負面循環」的陰影中呢?

生:真的可以不在乎他人的批評和指責嗎?

師:其實,一念之間的轉換,你就可以放下你反彈的心理。

生:我明白了,因為我抓住他對我的批評指責,心裏就會很不舒服。當我知道這是緣起的,沒有絕對性,也不是實在的,不再抓住這種想法,感覺上就開朗多了。

師:很好。接下來你怎麼處理這件事?

生:日子還是要過,能怎樣呢?還是一樣要上下班,還是要照顧家人,只是比較不會鑽牛角尖罷了!

師:當你看到緣起的真相,雖然還是做事,但在態度上會比較隨緣,沒有期待,也沒有非做到什麼程度不可的執著,這樣就輕鬆自在多了。

生:生活還是很緊湊,可不可能有大的改變?

師:當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格局,思考你的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除了房子、車子、人際關係這些外在事物之外,有沒有觀察到心靈的成長和提昇的意義。如果你的人生重新定位,你將會有新的生涯規劃。

生:大幅度的改變有可能嗎?

師:不要先認定「不可能」,只要你對生命有新的體認,你就有改變的可能。不必急,只要知道方向,並且付諸行動,就會帶動改變。

生:是不是很冒險?

師:我的意思不是換工作或換房子等單一的改變,而是心情上、思想觀念上的改變將帶動外在的改變,但這種改變不是刻板式的生涯規劃,所以不一定有固定的軌跡,只是充份理解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無自性,所以生命是流暢而不停滯,靈活而不僵固的,改變就成為很自然的了。

生:像我的狀況,似乎很難突破困局,我在公家機關上班,家庭支出、房屋貸款、子女學費等等都不能少,如何能「放下」這些?

師:這需要一些耐心和創造性,以及充份的溝通。改變也許從小處改起,或從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工作安排等開始改善,當家庭成員更成長、更獨立、更少需索時,就可以將精神、財力節省下來,轉移到更有效益和意義的地方。譬如,大家習慣簡樸的生活,就不必成為工作的奴隸,彼此相互扶持,就會更和諧,有更多的時間發展每個人的潛能,得到滿足和喜悅感;共同成長而不是相互牽制。為了「家」而犧牲「自己」,然後筋疲力竭,不是好的方式。成長和喜悅才是更重要的。我們小時候,物質生活很貧乏,可是童年的歡樂並沒有因此減少,不是嗎?

生:我現在明白了,改變是整體的,自然的,每個家庭都有它獨特的風格和因緣,不必有既定的模式,只要每個人活得快樂,更能發揮他的潛能,做什麼或做到什麼程度並不是最重要的。女兒不喜歡鋼琴,不要強迫她學琴,兒子貪玩不用功,不必生氣,要多學習如何引導他了解學習的方法,發掘他最有興趣的方向。工作忙碌,要分析原因,適度調整。要包容,不要太介意......,是不是這樣?

師:不錯了,你開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