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摘自『中觀今論』)

印順

  探求龍樹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主要的當然在『中論』。『中論』的中道說,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掘發『阿含經』的真義。這是說:緣起、空、中道,固然為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但這不是離了『阿含經』而獨有的,這實是『阿含經』的本意,不過一般取相的小乘學者,沒有悟解吧了。所以,『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這種說法,不要以為希奇,可從三方面去加以說明:

  一、『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一、「觀本際品」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這出於『雜阿含』卷十(二六六經等)說:「無始生死……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生死無始的教說,龍樹引歸「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的空義。二、「觀行品」說:「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以有為諸行為由妄取而成的虛誑--即虛妄相,以涅槃為不虛誑,是『阿含經』所說的。但龍樹以為:虛妄即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三、「觀有無品」說:「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這出於『雜阿含經』,已經引述過。離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為『中論』重要的教證。四、「觀四諦品」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這如『增壹阿含經』卷十說:「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我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各部廣律,在梵天請法前,都有此說。五、「觀四諦品」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見緣起法即見佛,出於『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九須菩提見佛的教說。見緣起法即見四諦,出於『中阿含經』卷七『象跡喻經』。六、「觀涅槃品」說:「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這如『雜阿含經』卷九(二四九經)說:「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阿含經的本義,一般聲聞學者不能深識,專在名相上取執,所以龍樹與他們論辨,似乎龍樹在極力破斥小乘,而不知是為了成立阿含的真義,成立四諦、三寶、世出世一切法。

  二、從『中論』的內容去看,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對象,參考古典的阿毘曇,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顯出瞿曇緣起的中道真義。這不妨略為分析:一:「觀因緣品」,觀「緣生」的不生(滅)。「觀去來品」,觀此諸行的「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此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不生」與「不去」。此下別觀四諦。二、「觀六情品」、「觀五陰品」、「觀六種品」,即觀察六處、五蘊、六界的世間法。這三者的次第,依『中阿含經』卷三十四說。古典的『舍利弗阿毘曇』、『法蘊足論』,也都與此相合。「觀六情品」中說:「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緣,云何而得有」?從內六處、外六處,引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愛--六六法門,再說到四取等,這是『雜阿含經』六處誦中常見的緣起說。這三品,論究世間--苦的中道。三、「觀染染者品」,論煩惱的相應;「三相品」,明有為──煩惱所為的生住滅三相。在蘊、處、界以後,說明相應行與不相應行的三相,本於阿毘曇論的次第;如『阿毘曇心論』。「觀作作者品」、「觀本住品」、「觀然可然品」,明作者、受者的不可得,這更是『阿含經』的根本論題了。與上二品合起來,即是論究惑招有為,與作即受果的道理。四、「觀本際品」,引經以明生死本際不可得。「觀苦品」,說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是依『雜含』卷十三(三○二經)阿支羅迦葉問等而作的。『十二門論』的「觀作者門」,也引此經以明空義。五、「觀行品」,明無常諸行的性空,進而空亦不可得。「觀合品」,明三和合觸的無性。「觀有無品」,從緣起法的非有論到非無,這是依『化迦旃延經』說的。「觀縛解品」,從生死流轉說到還滅,從繫縛說到解脫。「觀業品」,更是生死相續中的要義。從觀染染者到此,共有十二品,論究世間集的中道。六、「觀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現證。無我無我所,為能見法性的觀門,這是『阿含經』的要義。所契入的諸法實相,即緣起的寂滅,即聲聞與辟支佛所共證的。七、「觀時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分別說明三世因果與得失。這是當時內外學者重視的論題,特別是修行歷程中的要題;如要經過多少時間,怎樣的從因到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壞。八、「觀如來品」,如來為創覺正法的聖者,超越常無常四見,邊無邊四見,有見與無見,這都是『阿含經』十四不可記的意義。九、「觀顛倒品」,明所破的顛倒,否定三毒、染淨、四倒的實性,歸結到「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的緣起還滅。「觀四諦品」,明所悟的諦理,批評實有論者的破壞四諦、三寶,引證『阿含經』,成立「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的自宗。「觀涅槃品」,發揮『雜含』卷十二(二九三經)所說:「一切取(受)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是「無為」法的真義,說明無為、無受的涅槃。「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等,掃盡十四不可記的戲論。從「觀法品」到此,論究世間集滅的中道。十、「觀十二因緣品」,全依『阿含經』義。「觀邪見品」,即破除我及世間常無常,我及世間邊無邊的邪見,明我法二空。正觀緣起,遠離邪見,這二品即論究世間滅道的精義。

  三、從『中論』開首的歸敬頌來說:緣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論』以中為名,即以八不顯示中道。不常不斷的中道,不一不異的中道,出於『阿含經』,上來都曾引證過。不來不去,在『雜阿含經』的『第一義空經』,也曾說到。在顯示緣起的有因有果而無作無受時說:「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這即是在緣起的生滅中,指出不來不去的中道。不生不滅,據『阿含經』義,指無為法而說,無為法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無為即涅槃寂滅,即緣起的寂滅性。龍樹以此八不的緣起說,為止息戲論而寂滅的第一教說:「瞿曇大聖主,憐憫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歸功於瞿曇,這也可見與『阿含』的關切了!

這樣,從引證的聖典看,從本論的內容看,從八不的根據看,都不難看出『中論』的意趣所在。龍樹的思想,不僅『中論』如此,『大智度論』也還是如此。他解說八不的第一義悉檀,是三乘所共的。『智論』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引『眾義經』,漢譯名『義足經』,即『義品』,巴利藏攝在「小部」裏。又如三門中的空門,廣引『阿含經』來成立我法皆空(智論卷十八)。卷三十七中,也引七經,證明聲聞藏的法空。所以,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智論卷三十五),但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所以「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智論卷四)。「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智論卷二十六)。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與聲聞學者辨詰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