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淨土的信仰,在佛法中,為一極重要的法門。他在佛法中的意義與價值,學佛人是應該知道的。一般人聽說淨土,就想到西方的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念佛往生。然佛教的淨土與念佛,不單是西方淨土,也不單是稱念佛名。特重彌陀淨土,持名念佛,是中國佛教,是承西域傳來而發展完成的。現在,從全體佛法的觀點,通泛的加以條理的說明。
我時常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宏揚淨土。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決非一派人的事情。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與專宏一端的看法,當然會多少不同。
先說淨土的意義。土,梵語Ksetra,或略譯為剎。剎土,即世界或地方。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淨,是無染污、無垢穢的,有消極與積極二義。佛法說淨,每是對治雜染的,如無垢、無漏、空,都重於否定。然沒有染污,即應有清淨的:如沒有煩惱而有智慧;沒有瞋恚而有慈悲;沒有雜染過失而有清淨功德。這樣,淨的內容,是含有積極性的。所以淨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污,也就是功德莊嚴。
西洋學者,說「真」、「美」、「善」;或約宗教的意義而加一「聖」。真,佛法是非常重視的,如說實相、真如、勝義。善,是道德的行為,即佛法所修的種種功德行。美,在佛法中,似乎不重要。如美妙的顏色、音聲,每被指責為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其實、佛法的清淨,實含攝得美妙與聖潔的意義。西洋學者,以為聖是真美善的統一,而有超越性的。佛法中,離錯誤的認識即真;離罪惡的行為即善;離染污的清淨即美。而此「淨」,也即能表達真美善的統一,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宗教的宏揚在世間,要求(認識的)真,要求(意志的)善,更要有含攝得合理化的藝術性的(情感性的)美滿生活。在過去,佛教的音樂、圖畫、譬喻文學、佛像雕刻、塔廟建築等,在佛教的發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的流行人間,必須理智與情意並重,適合眾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發展。偏於理智,冷冰冰的生活,每不免枯寂;偏於情感,熱烘烘的生活,又易於放逸,失卻人生的正軌。唯有智情融合而統一,生活才有意義,才能淨化人性而成賢成聖。佛法的莊嚴或嚴淨,實有非常的意義。佛學的研究者,特別是阿毘達磨論師,每忽略了這一意義。如從譬喻者或大乘學者來說,即能肯定嚴淨的偉大意義。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實可總結他的精義為「淨」,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阿含中說:「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更說:「心淨則土淨」。所以我曾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聲聞乘所重的,是眾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眾生清淨,還要剎土清淨。有眾生就有環境,如鳥有鳥的世界,蜂有蜂的世界;有情都有他的活動場所。眾生為正報,世界為依報,依即依止而活動的地方。如學佛而專重自身的清淨,即與聲聞乘同。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的成熟眾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福德與智慧。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離福而修慧,離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羅漢,不會有不修福德的佛菩薩。大乘學者,從這二方面去修學,如得了無生法忍,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也就是:一、「成就眾生」;二、「莊嚴淨土」。使有五乘善根的眾生,都能成就善法,或得清淨解脫;並使所依的世間,也轉化為清淨:這是菩薩為他的二大任務。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眾生與世界為目的的。這樣、到了成佛,就得二圓滿:一、法身圓滿。二、淨土圓滿。眾生有依報,佛也有依報,一切達到理想的圓滿,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但如何修淨土?如何實現淨土?還得審慎的研究!
淨土的類別
「淨土為三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三類,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五乘共土:這不僅是佛法的,一般世間人,都可有此淨土思想。在印度,如四洲中的北俱盧洲,梵語鬱怛羅俱盧,是無上福樂的意義,即頂有福報頂快樂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認有此世界。在中國,儒道所傳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境的說明。
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最顯著的,即兜率淨土。佛在人間成佛以先,最後身菩薩,在兜率天,從此而降誕人間的。釋迦佛是如此,將來彌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內院,為最後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經常為天眾及聖者們說法。天宮--天國,本來就是極莊嚴的;有最後身菩薩說法,比一般的天國就更好了,這是一切聲聞學者所共說的。從聲聞佛教編集的教典看,彌勒當來下生,實現人間淨土,為佛徒仰望的目標。彌勒在兜率天的情形,將來如何下生,這在『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等,都有詳細的說明。除一般共傳的彌勒淨土外,與有部、犢子部有關的『正法念處經』,說夜摩天有善時鵝王菩薩,經常為天眾說法。天宮清淨,有菩薩說法,與彌勒兜率說法的思想是一樣的。『入大乘論』,引述大眾部的傳說:青眼如來,在光音--色界二禪天,為了教化菩薩,與無量聲聞大眾,無量百千大劫,在天宮說法。還有分別說系中的法藏部說:在此世界的東北方,有難勝如來經常說法。又漢譯的『增一阿含經』,說到世界之東,有奇光如來說法,目犍連以神通到奇光如來處;此說也見於大乘經。這可見,各派聲聞學者,都含有此界天宮,或他方佛土的思想。這比對於此界人間的穢惡不淨,有清淨世界,有佛菩薩經常說法,都是具體而微的,表達出大乘淨土的肖影。
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淨土,多得不可數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東方阿
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然其後,為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與西方阿彌陀佛土相對,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這都是他方的。後來,密宗傳說,此世界將出現香跋拉淨土。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見於聲聞佛教的傳說。
上來所說,或為世人所共知的,或為三乘所共知的,或為大乘者所共信的。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為四類: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台宗稱此為方便有餘土。『法華經』說:聲聞入涅槃,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淨土。依『楞伽經』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的淨土。三、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為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淨土,與聲聞不共;天台宗名此為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為密嚴淨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為菩薩不共二乘的淨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稱此為常寂光淨土。名稱、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淨土,並不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極樂淨土,有看為凡聖共的;有看為大小共的;有以為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定,因為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淨土,確乎可分四級。凡聖同的,可通攝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攝三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淨土,為大乘不共。
這樣的類別,即說明淨土一門,為佛法--甚至可說為人類的共同的企求,不過大乘中特別隆盛。修學大乘佛法,不應當輕視世界的清淨要求。應該記著:只重身心清淨,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由於大乘能清淨身心,莊嚴世界,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