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由與責任
黃國達
自由與責任是人生的兩項重要課題,人們都想自由地享用生活所需、自由地擁有自己所喜歡的生活空間、自由地過按照自己的方式過生活,可是相對的,人生也有許多對家庭和工作的責任、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而自由和責任有時會有很大的衝突,到底兩者要如何調和,今試以佛法的觀點來作探討。
諸法從緣起,事物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個人的自由是受限於自身的條件和外在環境的,並沒有絕對的自由可言。而人依其角色和能力,適當地分擔責任,促成整體的順暢運作,然後分享部份的成果,所以責任也非一成不變或無條件的。
佛法所要實現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控制外在世界,那很容易變成自我中心,「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無視於他人和社會規範,佛法的自由是內心不因外在環境而引起苦惱的心靈自由,也就是「清涼自在心」;而佛法所倡導的責任感,也不是由執見所推動的「使命感」、「榮譽心」,那很容易因執著於不同的意識形態和信仰立場而造成族群的對立、衝突,佛法所認同的責任是基於對生命的覺醒和事實的認清,以及慈悲心而實踐的「菩提行」,涵蓋世間正行如布施、持戒和出世間的正行如禪定、般若以及菩薩道的六度萬行。
以家庭、婚姻生活為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習慣,那麼無論小至生活起居,大至理財規劃、子女教育都很容易起衝突,丈夫先生對於妻子的要求,如保持整潔、增加收入覺得有壓迫感、不自在,可是對方認為這是應盡的責任,如果一直無法溝通,就覺得待在家裡缺少輕鬆、愉快的氣氛,久之就不想回家,寧可在外與朋友聊天;反過來說,妻子在上了一天的班,身心疲憊之際,想到回家有一堆家事和子女的功課要輔導,難免會起煩惱,佛法的「清涼心、菩提行」早就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這個問題包含了的「自由與責任」的衝突,處理的方法首先要拋開對「自由」和「責任」這兩個觀念的僵化態度,才可能得到調和。自由和責任都不是絕對的,要視實際的狀況來互動和做事才是合乎緣起無我的真相,不要期待無條件的自由,在家庭成員在相互尊重、相互關懷的氣氛下,坦誠而沒有預設立場地就家事、子女教育、收入支出等問題作充份的瞭解和溝通,耐心地尋求一個新的方式,這樣就能比較合乎各人的需求和能力。
如果用舊的思考模式來處理問題,就會左支右絀,因為要是能解決,或許早就沒事了,其中必定存在著許多盲點,無法克服,必須以智慧來觀照,才得以發現,以剛才的例子來說,看看自己是否堅持一些觀念如:「不能讓人看不起,一定要體面」,「男人怎麼可以進廚房!」「我工作賺錢,就已經是盡責了」,「女人都是小題大作」,或是頭腦裡存在著一些美滿家庭的影像。因為這些觀念和影像都是與事實有出入的,拋開這些,用全新的眼光來思考,譬如說:過一個形式簡單而內涵豐富的生活,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興趣而不會互相妨礙,共同成長,分享喜悅,工作不違逆各人的能力、意願,也不以累積財富為目的,而是適當地保持彈性,活用於實際的需要,減輕家事和工作份量,增加彼此心靈溝通以及個人靜修的時間。這樣的新的生活哲學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活力和新的活動和學習,將可以讓家庭成員有新的視野和生命力,這是通於世間和出世間、生活與修行的一種新的嘗試,可以調和自由和責任的矛盾。
清涼心、菩提行是以佛法的智慧覺醒為前導的,關於在家眾如何學習佛法,印順導師在『教制教典與教學』的「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中有幾段開示:
導師說:「不知道從自己的淨化身心去努力,去表現佛弟子的精神,卻急急的要求在家庭中設立佛堂,早晚做著冗長的課誦;或者去寺院的時間過多,無形中忽略了對家庭的應盡責任;或過分施捨而影響家庭經濟的健全。這使得過著共同生活的家屬,感到他的消極氣息,或者覺得很浪費,這不但不能引起家屬的同情,引導家屬來信佛,反而引起惡感,弄得家庭不和。」
「帶有隱遁的、獨善的小乘佛教,對佛化家庭是並不妥當的。在家佛教,不能不是人乘的佛教,從人乘而直接菩薩乘的佛教。」
即使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在家學佛者不自覺地落入這一類的偏差心態和行為之中,名為「發心」、「宏揚佛法」,做了很多事,虔誠有餘,卻無法受用佛法的禪定和智慧,或辨了很多活動,形式上熱鬧,卻對參加者的身心淨化少有實際的助益,缺少真正的清涼心、菩提行,這是值得反省思考的。
佛法的清涼自在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反而是在世間的「俗務」中凸顯其智慧,這才是菩提行願的實踐,否則即使佛法談得頭頭是道,家庭卻是紛紛擾擾,工作也是雜亂無章,囗說是廣度眾生,卻連切身的事都做不好,這樣的學佛是大有問題的。
要實現這種結合清涼心和菩提行的佛法覺醒之道,就先要有觀照的智慧。觀照,不是談論和思惟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譬如:自己的事業、婚姻、感情的領域中,詳細觀察,反覆探究:是什麼因什麼緣形成這樣的果?試著用不同的心態和想法,看看會有什麼不同的景象出現,將事和理、因緣果、心和境、自己與他人的依存互動關係釐清,洞察其中的脈絡,心中安然篤定,就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做,何時做、如何做,這樣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悠游任運,同時發揮自己的力量,對家庭、工作、社會乃至自然生態,可以使它更和樂、更清淨,這不是一項額外的負荷,而是生命力、智慧力的展現。這時,生活與修行不再脫節,內心自在的當下,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與智慧相應,並澤及週遭的人、事、物,就如陽光一般,不假造作,自然地散發光和熱,心中既沒有刻意想要「自由」,也沒有執意要擔負什麼責任,這就是佛法的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