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十五)

仁俊

    不求僥倖恥懈怠,不貪睡眠節飲食;能荷能忍能奮迅,必學(正見)必修(淨善)必施護。

      非常人都是吃平常飲食的,真豪傑都是奉獻自身的,大聖賢都是澄廓心地的。 

真懂得生活的,都活得同流水一樣--不滯不濁,滋潤自他身心;真創發生命的,都荷(韌)得同橋樑一樣--能固能通,不計一般利衰(窮達);真理解生死(緣幻)的,都健得同虛空一樣--不(顛)倒不(敗)壞,往來「人間」(久恆)度化。法門中真道心、大法器的錘鍊與陶育,打頭都憑這樣的活力,荷性與健氣提激得淋漓盡致,畢竟鼓舞;我們哩?我們哩? 

  菩提心發得綿密通絡的,作任何事見任何人,總是一貫地親切真誠,沒一點花樣造作。菩提願提得旺烈虔篤的,動一切念觸一切境,總是一味地慈悲護念,防堵著輕懱躁忿。菩提行察(視)得深遠精致的,歷無量劫修無盡德,總是一直地上進下度,了得絕個己戀畏。 

  憑什麼說法不離佛法?淨心觀緣悟無我。從什麼處用法不負佛陀?振身創緣只為人。 

  世法中最急需的一種人:乾淨手腳與熱誠肺腑,運持得無間晝夜;佛法中最急需的一種人:健全器宇與饒益誓願,練磨得不畏生死(不隨惑業)。 

  不為有漏因果纏困著的,時間都用得不失念,警悟明敏,超時俗而能覺(導)世間(有情);能對有為因緣體會得(無為)的,空間都行得不失足,勤忍趣發,(深)觀空寂而不墮空斷(施為積極不休止)。 

  菩提心成為念頭之光,灼破情私黑濁,不求佛加被,不負佛囑累,把定偉大與苦難同在,平易與精誠並行的宗趣、精神,禍福榮辱生死安危之際,就坦泰得沒掛慮。

  出家人以法力考驗志力、道力的,決不肯教人把自己看作供養、恭敬對象,總是淨淨落落地深觀無著:久學無得,堅行不染,澹挺諦忍練真實。出家必須以此作底襯、做前導、為中心,人們才感到佛法的可貴與急需!

  心眼開明通暢的人,菩提心活續得了無凝滯,不戀世情緣正法;願(之)興(勢)肯決雄旺的人,菩提願荷練得日見增強,深入人海汰雜染;行蹤操履純潔的人,菩提行契合得動靜整貫,常修普賢迴(向)法界。

十一

  智慧成為觀念的,決不肯昧己誑他,三寶常現念頭;慈悲成為行為的,總不忍藏財吝法,三施直展苦頭。

十二

  出家人覺世立己的要著:不斷正常人情,不耽一般人欲;在家人依法導他的正見,必以戒善作準,必擇是非不混。

十三

  菩提心實驗處:歡天喜地笑迎怨家,關注痛楚分憂患;菩提願誠發處:捨命為法奉獻眾生,能驚福樂斥安逸;菩提行直提處:出生入死鍥念三寶,不順世俗伏雜染。

十四

  智慧上有了幾分受用的,合理作事總是穩平得不肯欺誑自他,踏實得綿密貫注;慈悲上起得幾分作用的,面對現實總是誠摯得寧可苦己樂他,(必須時)奉獻得了無遮藏。

十五

  什麼人能直得透底不曲?菩提心闊達得前瞻無(私隱)遮,後視能(關)顧(世間)。什麼人能勇得當面不撓?菩提願韌(厚)沉(毅)得死能挺念,活不偷生。什麼人能(恬)澹得進步不退?菩提行迅捷得不求近效,攝聚(施捨)福智(永無厭)。

十六

  智慧之離,不為世俗方便所誤,解脫之基,必奠乎此;慈悲之荷,不畏世間苦惱所迫,菩提之本,必立乎此。

十七

  調伏身心的切實勘驗:智觀敏銳得直奪我見,不暴意氣善(利)涵養;開廓福德的決定措施:悲行果敢得猛絕我愛,必護怨懟敬(感)試煉。

十八

  見諸佛處:不為個己苦樂耗心血、盤心機、玩心術;學菩薩處:常為眾生苦樂動念頭、提(智)念力、增(無量慈)念德;若見若學,都這麼不昧三業,體見、修學得平(靜樸)實充分,安得了也捨得透(欲私)心,攝得著也用得上(公正)念,諸佛菩薩的意境與精神,就多少體會、發揮得一些。 

十九

  廣大心從何處學習?菩提心與一切人見面寒暄,歡歡喜喜說愛語,觀心苦樂常推樂。堅弘願從何處建立?菩提願向一切人決意償債,誠誠切切斥慳悔,策願(捨)安(入)危必拯危(者)。深遠行從何處邁開?菩提行跟一切人服務結緣,忠忠盡盡久奮勵,健行艱辛耐艱鉅。

二十

  談悲心,熱誠而旺烈的願欲勝過了情欲,從一切(善)正行中挺腰幹,壯志性,汰隱私;熱沸的願欲蒸化掉俗常情欲,無形的忍化與無性的智察,相互結合得不介意困挫,不喪心惑媚,身手展現與嘴舌吐露的,事相上才會畢真的實。講理性,不肯無視而練習,發揮此等事相,人們才接觸、體會、感受到佛教的真忱、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