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對話錄
中道行
辜隱同修甲:最近好嗎?
同修乙:我最近都在忙「世間法」,很少接觸佛教,我發現這樣比較快樂,沒有壓力,以前學佛總是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要斷愛、斷欲,實在做不來,可是現在不用想那麼多,可以享受人生,追求感情、婚姻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就,作個平凡人輕鬆多了!
同修甲:請問你當初為什麼學佛?
同修乙:那時我很嚮往佛法的美妙境界,所以學佛,事實上我也花了很多時間跑道場、念佛、聽經、打坐、讀佛書,但是,實在是業障深重,加上工作忙碌,後來就懈怠了!
同修甲:以我的經驗來說,佛法和生活是相容的,或許你可以試著在學佛的知見和修行方法上做一些調整看看,譬如,你對愛欲的看法是什麼?愛欲要怎麼樣斷?
同修乙:這點是我最感困惑的,也是對佛法最不能接受的一點,佛法教人不要攀緣,要萬緣放下,才能解脫自在,可是人總難免有妄念,七情六欲斷不了,用壓抑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還不如像一些人自我肯定,自我實現,拋棄教條,不用守戒律,先愛自己,讓自己得到快樂和滿足,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解放,雖然我知道這樣不是最高境界,至少會讓自己舒服一些!
同修甲:你覺得這就是你要的嗎?
同修乙:我比較喜歡這樣!
同修甲:你認為「解放」和「解脫」有什麼不同?
同修乙:我沒有解脫的體驗,但身心的「解放」讓我感到壓抑的釋放。
同修甲:以我所知,其實佛法的解脫就是心靈的自由,其中有很深刻的內涵,包括我見、自性見的破除和貪瞋的止息,而貪瞋的止息不是用壓抑,而是由於智慧照見真相,因而破除我見、自性見。戒律也不是壓抑,而是在定慧沒有成熟之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避免傷害他人或障礙自己的修行。等到定慧成熟之後,行為不需刻意造作,就自然合乎戒律了!
所謂壓抑,指的是在沒有覺察的狀態下,一些不被接納的欲望、情緒被遺忘,但卻儲存在潛意識裡,使日後的身心發生扭曲、僵固的現象。若在覺察的狀態下,經由智慧的觀照而採取的自我克制或自我疏導的行為,就不是壓抑了。就如開車碰到有狀況要踩剎車一樣,那是維護安全的必要措施,戒定慧的修持是內在束縛的「解脫」,和用發洩來達到外在束縛的「解放」是不同的。
同修乙:可是要用智慧來觀照並不容易啊!
同修甲:當然,要從聞思修循序漸進去做才是穩當的,例如止觀、四念處的修持都很好,而且需要有正知見而有方便善巧的老師來指導,急求開悟、不相信經典或老師,自以為是,反而容易走錯路。
同修乙:這樣的觀念我倒可以接受,只是修行還沒有到達相當的功夫之前,身心的壓力和不安應該如何調適?
同修甲:我和你一樣平凡,佛法的教導只要是做得到的就儘量去做,不必對自己抱著過高的期待,佛法講中道,壓抑式的苦行和放任式的樂行是兩邊,只要有觀照、不強求,適度的生活樂趣是不違背佛法的,佛法的隨緣中道行,就是這樣。你說的「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先愛自己,讓自己得到快樂和滿足」,在初學佛法來說是可以的。更進一步還要修禪定、開智慧、發慈悲心,這是我的看法,希望我們有更多相互切磋琢磨的機會。
同修乙:謝謝你提供給我一個對佛法的新看法,我想重新瞭解佛法,相信對我的觀念會有很好的釐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