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對話錄 

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請參閱『佛在人間』之「佛法是救世之仁」)

                                                                                                                                      辜隱

 

生:我覺得最近學佛退步了!

師:什麼事情讓你有這種感覺?

生:我最近情緒不太好,昨天在公司跟同事爭吵。

師:為什麼會爭吵?

生:因為他很過份,根本就是他自己的工作出錯,還怪我沒有配合他,害他被老闆罵了一頓,所以就開始爭辯,弄得很不愉快。

師: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生:我覺得他不應該怪到我這邊來。

師:這種想法,你覺得有沒有問題?

生:難道自己作錯事,就要怪別人嗎?

師:當然不是,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一直認定「他不應該如何如何」,你的對事情的認知就會被局限,看不到其他的因緣。

生:什麼因緣?

師:你看的只是「一件事情的對錯」,沒有看到彼此的想法和情緒反應。你再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吧!他開始的時候是怎麼說的?

生:他說:「都是你!害慘我了····」

師:當時你和他的情緒反應是怎樣的呢?

生:我和他都很生氣。

師:你有沒有看到生氣的感覺是一種「苦」?

生:是的,很不舒服。

師:如果就在現在,你看見自己的「苦」,同時也看見對方的「苦」,這當中你如何將佛法帶進去?

生:我會冷靜地觀察因緣,而不是彼此再激怒對方,陷入不停的爭辯裡。

師:你觀察到什麼?

生:他的情緒是因為一連串的事件引發的,而我的情緒又是被他引發的。

師:你覺得這當中,觀念和解釋是不是也算是因緣的一部份?

生:應該是的,那麼我的觀念和解釋是什麼?

師:譬如說:你也許認為,「犯錯的人本來就應該被指責」「你憑什麼怪我!」。

生:沒錯!我是這樣想的,所以就和他爭辯。

師:難道非爭辯不可嗎?

生:也可以不用爭辯,可是很難做到。

師:這和你看事情的角度有關,如果能在對方指責你的時候,同時感受到對方內心的苦,就容易生起慈悲心,當心地柔軟的時候,就比較能包容。

生:會不會太軟弱?

師:這不是軟弱,這時候,內心平靜,沒有預存任何觀念,而能看清它的緣起,明白爭執毫無益處,只是理智地處理眼前的事物,不再有情緒化的反應,這就是禪定和智慧。

生:會不會是非不分?

師;相對的「是非、對錯、應該或不應該」還是有的,但這只是整體因緣的一部份,這些都不是絕對的。以這件事情做例子,在工作細節上,往往沒有明確的分工,容易站在本位的立場來看事情,覺得錯不在自己,同事認為你應該配合他;你覺得工作出錯是他自己的事,與你無關;而老闆認為員工作事不應該犯錯。這些,在當事者而言都有他的理由,但也都是局限的、片面的觀點。

如果從整體的因緣來觀察,如果你的同事平時在工作上多和人溝通,你也能主動配合對方,而老闆也能注意到員工之間工作協調的程度,適當的督導,事情將會做得比較圓滿。這就是超越了個別的「是非、對錯、應該或不應該」,而能體悟到什麼是「緣起無自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