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仁俊法師講於1995年6月30日 pp. 204-
不墮幻覺及惛掉,你能有了正常的意志了,這時候,在修止、修定的過程當中,對種種的幻覺及虛幻的妄想,不要去理睬它;就如同開車時,四面八方雖有種種的境界現前,但你不要亂看,把方向盤把穩了,照著應走的路徑前進,這樣才不會闖禍。在修定的過程當中,也應這樣對待種種現前的幻覺。人是這樣的,平常的時候,心裏亂糟糟,好似混水摸魚,什麼都看不清楚,等到心要靜下來的時候,就好像有四面八方的東西都湧上來了,那些其實都是幻覺嘛!如果有了正常的意志,就可不為幻覺所轉。及惛掉:真正的學定、修定,如果有昏沉掉舉的現象,你一定要控制它。不過從對治主要的定障--貪欲與散亂,引發正定而說,不能不說這二法是更有效的,更穩當的!」(頁二○四) 要真正的對治了貪欲與散亂,才能真正地引發正定;不對治,正定永遠學不成。 要對治貪欲與散亂,不淨及持息這兩種方法是更有效的。
「在修習攝心的過程當中,如能達到斷除五欲,斷除五蓋,那麼定心明淨,會很快的發生功德而成就的,所以說『攝心』能得『正定』。」(頁二○四)真正的得定,真正的觀照,真正的止,是什麼情況? 是大體了解透相蔽,本質抉擇如實知。修觀的時候,對所觀的大體,都能瞭解,都能透相蔽。一般人被相遮蔽住了,見相,不論好歹,心中總有一個相,就好像就水滴在物體上,老是有一個印子留下,印子愈積愈多、愈厚,就被障蔽住了。眾生心也是這樣,不管見到好相歹相,都是透不過,都被它遮蔽住。因此,把許多幻化的影像都攝到心裏面來了。 那麼,觀是什麼?觀就是用止把幻像停下來,再去觀照它,不為相所蔽;它透過了相之蔽,真正入到一切法的本質當中:本質抉擇如實知。能抉擇、知道法究竟是怎麼,是好是壞。他能知道一切法,真正地知道這個真實,就不隨虛妄的情境轉。「如實」是什麼意義? 一說如就是實;二說真正的如實,是超過時空的,也就是佛所說的無常無我,是超過時空性的。並非現在說無常,過去並不是無常,將來也不是無常;說無我,也不是說現在無我,過去有我,或將來有我,不是的。這無常無我的道理啊!是超過時空性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改變的,是永遠地真實如實:無常就是無常,無我就是無我。這一定要觀照才能知道的,用普通人的心理去妄想,將永遠與它相隔的。
「那麼定心明淨,會很快發生功德而成就的。」 假如能離五蓋了,那麼定心就明淨了,在定心明淨的過程當中,很快會發生種種功德而成就的。定心明淨的過程當中,功德太多太多了,簡單地舉例子來說:或者身心感到輕安,或者在定當中,特別在定當中把慧也開發出來了,定慧相應了;或者過去沒智慧的,不能瞭解的,現在瞭解了,或者過去沒有神通的,現在得到了清淨的無漏定,學神通容易得很,也就有了神通了。 七眾攝心所緣相,不外二門及五停。現在真正談到修行了,七眾就是佛弟子,綜合起來,有七大類不同:以出家人來說,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七眾要真正的攝心,所緣的境界--這相不是著相,所緣的境界也是相的--不外二門及五停。 依照印度的經論來說:二門是二甘露門:不淨和數息;五停是加上其它的三種,『成佛之道』的本文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此處不再贅說。什麼叫做功德?什麼叫做功?佛法當中講功德是多方面的,但真正的功,是智力的改變勝利:智慧的力量正確了、強大了、清淨了,能徹底地把我們一個人改變、改革。學佛也等於是一種精神的革命,一般人學佛學不上,就是因為不曾經過一番的精神革命。真正的修學佛法,要以智慧來改革自己染污的生命,因此能夠勝過種種的煩惱,得到勝利。勝利在某一種方面來說,就是某一種功德。心量的開豁發達,一個人真正有了定,有了慧,心量特別大,能開豁,心量也特別發達,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光明的,清淨的,正常的。
「約一般的禪定說,不是邪定,味定,就是正定。約出世法說,那無漏定才是正定呢。」(頁二○四)。定有三種:一是邪定,是外道所修的一種定,因修定的動機不正常,或者為了報仇,或者為了得神通,所以稱為邪定。二是味定,也通邪定,也一分通正定,總之是不好的。得了定覺得輕安,身心上輕鬆,或者有種種的喜樂、光明,他就攀著這些,這叫做味定。佛法上來說,就是正定,從出世的佛法來說,那無漏定才是正定。什麼叫做無漏定呢?定本來是共世間的,有為有漏的,你一定要從正常的聞思修慧三種當中,好好的各各的了解清楚、深入,久了才能與正念正定相應。從正定當中,引發正慧,以正慧來運用這個定,那麼這樣的定才能成為無漏定。也就是說,邪定和味定,根本上就不能稱為無漏定,那無漏定才是正定,無漏定才能出世的。
徹知世法必漏墮,羨仰勝妙求出世:要知道,不管邪定、味定,還是與世間的清淨相應的,特別是邪定,為了報仇,得神通,或大名譽,都是世間的知見。 真正需要定的話,不須要這樣嘛!徹知世法,你要徹底地知道那個世間之法--邪定味定--必漏墮,儘管你修定,甚至得到那種定了,將來還是要漏墮生死的。 所以正常的修定,要修正定,也就是無漏定,要不斷地羨仰勝妙。 因為正定才是真正的勝妙,你要羨仰勝妙求出世,千萬不要貪著了那邪定或味定。「三乘賢聖弟子,是為了修發真慧而修定的。定境由淺而深,階位不一,到底那些定,可以作為依止而修發真慧呢?總攝修發的一切定法,不出這樣的大階位--四禪,八定(還沒有滅受想定,這是聖者所修證的,姑且不說)。」(頁二○四)。三乘賢聖弟子--不管是聲聞、緣覺、或者菩薩乘--發三乘心學佛法的,都是預備進而行善漸斷的。三業善良性柔順,三毒漸斷心光正。 這個心和身都和世間行善的意義有差別的。性是什麼意義?三業善良,不管是內在的意業,外在的身業、語業,都善良了。換句話說,以十善穿透三業當中,像這樣的人,性格非常的柔順。柔是柔和,沒有一點暴燥;順是順於真理。一個人一定要性格柔和了,才能順於真理,假使剛強暴燥,許多道理都不能接受,也就不能學佛法。所以學佛法,最主要要把心調柔下來,才能漸漸順於佛法。 用比喻來說,水怎樣能成為大海? 它不斷地柔和,不斷地繼續向前流,小水積多了而成為大海。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性格柔和了,一切照著正法去做,才能走上軌道,才能真正深入佛海的大海,這就是柔順。三毒漸斷心光正,再進一步,貪嗔癡漸斷。 譬如說:你證了初果,主要的煩惱是斷盡了,還有其它微細的煩惱還沒斷盡;到了阿羅漢果,不但粗煩惱斷盡了,微細的煩惱也斷盡了。從聖人階位的來說,三毒漸斷,斷到最後,完全斷掉了,心地就光明正大了。當然,世間的聖人,也有值得我們恭敬的地方,但是論到斷煩惱,他沒有這個智慧,斷不了煩惱。
從佛法的定法上來說,四禪是初禪乃至第四禪;八定:定當中也含有四禪,另外加上四空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樣總合起來是四禪八定。禪是什麼? 禪有時也叫做定,定有時也叫做禪,所以八種定當中也含有四禪;但是禪有些地方是和定不同的。禪的意義是盡棄欲惡功德聚。 真正修學禪定,不管是世間或是出世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盡棄欲惡:要儘可能的遠離五欲,五蓋。遠離了這兩種了,修學正常清淨了,就能發定,定就能成就。定成就了,有種種的功德積聚,功德實在是太多了。思惟所緣心澄平,禪有它觀察和思惟的境界的,所緣,就是指所思惟的境界;心澄平,是心境能澄清了,能夠平衡了。也就是不昏沉,不掉舉,心維持得恰到好處,這是禪的一個基本定義。
「還有滅受想定,這是聖者所修證的」,四禪八定是通世間,也通出世的。除了四禪八定之外,尚有一種定是不共的,那就是滅受想定。這種定是聖者所修證的,什麼樣的聖者呢?證得了第三果的聖人。三果聖人在心理方面,觀察到兩種心理不斷的在那裏活動,因而感覺到厭煩。這兩種不斷活動的心理一種是受,一種是想。一個人與外界相接觸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對境界起了一種領納的作用,不管是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總是在那兒攀來攀去。想就是取相;把影像吸收進來了,然後分別這是好的,這是壞的,好的就貪著,不好的就討厭,這些都是取相的作用。證得了三果的聖人,知道受和想兩種心理活動令人起厭愛,所以修滅受想定,把受、想控制,消滅,不再有想,不再有受。
7
月 5日「在這四禪,八定中,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過於微細了,心力不夠強勝, 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所以「能」夠「發真慧」的,佛說」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這是初禪的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禪中。」(頁二○五) 佛法當中的禪,有特殊的意義:大概地總攝起來是四禪八定,或者在初禪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禪定是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初禪根本,是對未到定說的:初禪根本是初禪最主要的一種定,以它為根本的,所以叫做初禪根本。 未到定是一種定,但是定心不夠深,還沒有到達初禪根本禪的內容。舉個譬喻說:初禪根本就等於一個城市一樣的,未到定就等於是郊區,到了郊區很快就到城市了。在這四禪,八定中,最後的一個定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是說這時候心在非想當中,很深很深的,幾乎是沒有什麼想的了,想的心所等於停止了。非非想:但是它還有微細的想在那兒的,只是不活動,因此叫做非非想,定心過於微細了。在這種定當中,心裏的活動幾乎沒有了,非常的微細微細,因此完全進入世間世俗的惡性定當中 (?),所以心力不夠強勝。心力就是心智力,心裏面能緣的智慧力不夠強勝,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因此就不能依靠像這樣的定了解真實的智慧。換句話說,要發真實的智慧,一定要真正的觀照,久了配合著定,才能得到真實智慧的。如果一味的住在深定當中,心智不能運用,起不了觀照,永遠的沒有真智慧。像這樣的一種定,時間太長太長了,等到從定當中醒了,還是會掉墮下來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味住在深定之中,是沒有智慧斷煩惱的啊!
悟入諸法之實相,不著不住能了達。什麼叫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悟入諸法的實相。諸法就是指我們現在的身心、外境上所有的一切,都包括在內。 實相是什麼呢?是一種真理,是永遠不變的。眾生的苦惱,就是貪著這些相對的身心,和種種外境的一切,而不能得到解脫。要真正得到解脫,一定要透過了這些相對的束縛,悟入到普遍的真理,才能得到解脫。諸法之實相,真理和世間的實相,並不是兩回事情:真理就普遍於世間一切的身心和種種的境界當中。由於凡夫不能了解,執著自己的身心是真實的,因此對清淨、無罣礙的真理不能明瞭;但是真理完全普遍於一切思想。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得到了真實的智慧,證入了永恆的真理了,這時候一切的罣礙、苦惱遠離了,就能不著不住能抉擇。得到了真理了,用真理智慧來看自己、看與自己相對的一切,就不會執著,也就不會住在一般人的境界了。這時他就能抉擇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知道怎樣用出世間法來解除世間法的束縛,讓自己得到自在。所以真正能夠發真慧(無漏慧)的,佛說只有七依: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反而是非想非非想處,看起來定心深極了,因心力太弱,不能起觀照,儘管定深,不能夠斷煩惱的。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初禪的根本禪以前,有一個未到定的。這個未到定也可以發真慧的,這個慧不是普通慧,是發無漏慧的慧。 這一種未到定,是初禪的近分定,程度沒有初禪根本定那麼深,但是已經靠近了初禪了,所以叫做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禪中。它雖然能夠斷煩惱,證入無漏慧,由於和初禪根本定的關係太密切了,因此就把它攝在初禪當中。
「關於定學的修習, 就是攝心令住的修法」,因為定學不像一般人看起來那麼簡單,好像腿子盤起來,什麼都不想,就叫做修定,那是太危險的。定學的修習,是攝心令住的修法,把許多的散亂心,完全打開,集中心力,專注在一個境界上。 因為人的心太亂了,不能上軌道,就等於風中的水一樣,風一吹,浪花四濺,無法一路流下去,不能成為大河,隨時就乾掉了。如果水集中起來,向遮一條水道流去,久了就能成大河,甚至成大湖。心也是這樣,散亂心東想西想,終究不能走成軌道,修定就是把心力集中起來,是一種良好善巧的管制,慢慢地讓心上軌道,心力齊整地一直向清淨的境界去觀照、深入,久而久之,所觀的境就深,也很正確,從深而正確當中體見真正的智慧了。 濁亂心如風中浪,騰湧倒想歎無奈。人心濁亂得很,也許平常亂糟糟忙碌碌的無所謂,等到要靜坐的時候,種種的顛倒妄想,從四面八方湧上心頭,就像風中的浪一樣地奔騰,感覺無法靜下來,無法管制那個心,騰湧倒想歎無奈。他自己不知道修定的方法,也不知道和有經驗的人學習,只一味的道聽途說,自己誤自己。相反的,攝心猶如清泓泉,影像顯現常明穩。散亂心要想修定不可能,要想修定,要能夠攝心猶如清泓泉。你若真能把心凝攝住,宛如深山高峰上的一泓清泉,因為染污的成份非常地少,水面的影像就清楚異常了,影像顯現常明穩。這影像和普通影像完全不同,在定當中所現的一種影像,心一澄清,就同清泉澄清了一樣,清淨的影像,自然而然就顯現了,因此心就明穩不散亂。 增上慧學者, 即出世正見。「道諦, 是三學, 八正道。 戒學, 定學, 都說過了, 現在要說到慧學。」(頁二○五) 前講面講苦集滅,現在要講道諦了。道諦是什麼?三學,八正道,都稱為道諦。戒學,定學,大體上都說過了,現在進一步說到佛法中的慧學,智慧的這一門。我們學佛要注意,佛法中說戒也是學,定也是學,慧也是學,主要是說要想真正了解戒、定、慧,是要好好學習的;不學習戒、定、慧,即使誠心禮佛拜佛,對佛法真正的內容,可說還是非常的隔膜的。慧學就是八正道當中的正見和正思惟。總合起來說,增上慧學,就是出世正見。正見,簡單地說,綜合了對世間的一切要認識的清清楚楚,活在世界上,才能不被世間的一切煩惱困擾;更進一步,對出世間清淨的道理,也能因有正確的認識,而有所領悟、體悟,漸漸趨向於清淨,解脫得自由了。要真正的思惟,佛法的思惟,和普通的思惟不同。真正的思惟是什麼?對佛法真實的意義把握住了,得到一種極其正確的認識,任何一樣違背理性的事情都不去做了。為什麼呢?因為知道做了就不得了了,不做就能與智慧一如,讓自己心裏清明,讓身心都能走上正常的軌道,這就叫正思惟。 所以總合起來說,增上慧學,就是出世正見。增上就是強有力的意思。佛法當中所說三學中的慧學,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就是出世正見。真正有了慧學,就是超過世間一般人所見到的、所執著的一切的錯誤。出世的佛法,就是超過、超升於世間一切法的一個智慧的觀照。因此,把世間的困擾解除, 把出世的光明作為自己做人做事的依準,就是出世正見。
「什麼是增上慧學?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 p. 205) 現在簡單地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增上慧學?學智慧,是為了得到解脫,作為解脫的依止的一種力量,來學智慧,叫做增上慧。更簡單明白地解釋:你能以這樣的智慧,作為解脫的力量,或者一種依止,就讓你做人的方面,一步一步的上升、光明,再也不會落到黑暗當中,這叫做增上慧。這當然不是俗知俗見,而是究竟的增上慧了。世俗的知見,還是有它種種的學術思想、理論見解做根據,有的還是有很好的價值。但是不管世俗知見的價值多高,和出世的知見比較起來,都是差了一層,或是差了很多。究竟的真實慧是什麼呢?得到了這種智慧,讓你對於世間的紛芸萬象的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像一般人一樣的,起心動念都是想的妄想,待人接物,老是用種種的花樣,種種的手段。你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屑再那樣做了。「正見也如此,如上面說到的知善惡,知業報,知前生後世,知凡聖, 都還是(佛教的)世間正見。」正見也是這樣子。
如上面說到的知善惡,在五乘共法當中,說過要知道善惡,知道業報,知道前生後世,這很重要。 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經過了共產黨以後,什麼叫前生,什麼叫後世,都不去管它,只管這一生。在這樣的生命觀之下,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極短極短,許多的問題就從此發生。佛法當中講生命:要知道過去中有生命,未來中也有生命,現在的生命是不離開過去生命的感得,又能引起未來的新生命。知凡聖,要知道我們決定是凡夫,過去或者現在也有許多人成為聖者,都還是佛教的世間正見。 儘管你知道這些屬於善的方面了,但都還是世間正見。知道了世間正見,可以讓你行善,做一個好人;但是如果你不更深一層的去了解出世正見,有的時候,一個不謹慎,就又退到世俗知見上來了,還是生死凡夫。為了悟真理,斷煩惱的解脫,要有出世的正見。佛法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悟真理。 真理是超過時間性的,沒有過去未來的差別。 假使你悟入了普遍的真理了,你內心上的煩惱就斷了,得解脫,也就是身心能夠真正的自在了。要有出世的正見,要能夠真正得到解脫,沒有出世的正見絕對不行。「什麼叫出世?就是超過和勝出一般世間(凡夫)的意思。」 警凡愧聖上進本,恥凡慕聖解脫基:我們現在和聖人比較起來,一切都是凡夫,所以要時時警策自己:老是這樣以凡夫的心境去起心動念,總是不對的,將來總要墮落。心裏生起一種慚愧心,並且進一步羨慕聖人,知道過去和現在,有的人已成了聖人,有的人正在努力地學聖人,要能恥凡慕聖,才能上進,才是解脫的基礎。
什麼叫做真理?真理之本三法印,世出世間之實相。佛法中所說的真理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我們的身體、外境的一切,或者是古今的一切,分分明明擺在我們眼前,總是無常。當然,儘管在表面上看起來無常,造了業,還是在生死當中流轉;並不是無常,眼睛一閉就沒事,這是邪見。 無常才能相續。無我:沒有你心中所想像的那個真實常住不變、永恆、快樂的我,沒有那回事情。懂得了無常無我了,就能漸漸漸漸得趨向真實解脫。三法印是是決定如實的,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空間,都是普遍的。這是世出世間之實相。為什麼?因為無常是時間的實相嘛!什麼人也不能改變它;無我是共世出世間的實相,世間上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出世的真理上,在佛法上來說,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 至於涅槃,它是一個純粹出世間的真實相。
「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見,或是離煩惱的無漏正見,都叫出世正見。 在說明上,現在是著重於勝義--真實義的知見。」什麼叫做真正的勝義?世無與比故稱勝。佛法是真理,世間上種種的道理和佛法的道理相比,沒有任何一樣的道理超過了佛法。相反的,佛法所說的道理不但把世間的真實說清楚了,更能把出世間的道理悟證得更究竟、更清淨,所以叫殊勝。不起惑業證空性,它有什麼作用呢?證入了殊勝的真理,永遠不會再起煩惱了;更不會因為煩惱而做出種種不合人性的事情來。換句話說,真正不起惑業了,所以完全清淨化了,證空性了,證入到畢竟空性了,沒有一點染著,沒有一點罣礙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虛空一樣,這個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意義,它自己本身沒有執著,讓許多東西都通得過,也都容得下,這個叫做空性。純粹佛法的空性來講,一切的煩惱滅除了,一切的清淨功德也完成了,這個叫做空性。
「慧,梵語般若。 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可說到了家。體悟真理,解脫生死的大事,已經能夠成辦。」(頁二○六) 慧,印度話叫做般若。般若譯成中國話,叫做智慧。其實從佛法的深義來說,它與世間的智慧是絕不相同的;不過,沒有更好的語言能把它翻譯得和般若的意義相近,只有勉強地用慧來形容它。這種慧,是清淨的智慧,對一切都去除了染污了,這叫般若。在佛法當中,所修得的種種功德當中,般若的功德是最究竟的。有了真正清淨的般若,把所修的一切功德,和清淨的般若配合起來:一面把功德回向佛道,一面也把這些功德去解決眾生的苦難。一定要有這樣的般若,才有大慈悲。 相反地說,你雖然有世間的慈悲心,沒有清淨無染著的般若,雖然行慈悲,還是和世間的慈愛相通的;一不注意,情感用得不正當,反而引起種種的流弊。有了般若,首先是不執著自己的一切,這樣才能向大公大明處去發揮,才能有大悲心。 所以有了般若,才可說是到了家。家是什麼?究竟的永恆的歸宿叫家,同一般出家人所說的家,或者和一般所說的家庭,完全不同的。「解脫生死的大事,已經能夠成辦;涅槃城的大門,已經打開。」(頁二○六)
遠離諸相見實相,能斷能淨能圓寂。 智慧是什麼?般若是什麼?遠離諸相。 諸相,譬如我同人相處,總時常覺得自己是對的,或者他人障礙了自己了,就在人相、我相上,引起種種的不愉快,引起種種的爭執,甚至引起種種的鬥爭、 殺害,這都是著相引起的。 真正悟入了無常無我,或者是涅槃究竟的般若當中,所有的相對的人相、我相,都消融掉了。見實相,實相是普遍一切法的真理,也就是實相當中沒有人我相對的,這樣才能真正見到真理。能斷能淨能圓寂,你學到般若了,能斷除一切的煩惱,也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也能夠淨化眾生的身心,甚至於能夠莊嚴佛國,都包括在能淨當中。 能圓寂,圓是什麼,圓滿一切功德;寂是把一切的計較心、煩惱心、執著心,完全停止了,永遠不會再發生了。簡單地說,實相般若,就是清淨無上的般若,具這樣的作用。體悟了真理了,就解脫了生死大事,或者說涅槃門已經打開了。悟真入滅大事辦,究竟安全無恐怖,悟入了真理,見到了實相。入滅,這個滅,不是消滅了什麼,而是究竟地遠離了一切煩惱、顛倒、夢想,這叫做滅。一定要悟入了真理,才能遠離一切煩惱、顛倒、夢想,大事已辦,這是人生的大事。相反地,即使在世間上,做大皇帝,大總統,可說是富貴極了,都不是大事啊!這些東西很快就會失去的。真正的大事是什麼?生死了掉了,再也不會在生死當中頭出頭沒,受種種無盡的大苦了,這個叫大事已辦。究竟安全無恐怖,能這樣,就能究竟地安全,沒有一點恐怖。所以經上有種種的比喻:就等於一個人在生死的險路上,前面是一條生死大河,後面是種種的強盜、種種險惡的東西追來,拼命地度過大河,到了河的那邊,徹底地清涼安全,徹底地保障了,什麼樣的恐怖侵害都沒了。 真正悟入了真理,也是這樣的,到達了究竟安全,沒有恐怖了。
「如沒有般若,什麼行門,都不能解脫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領導者,啟導一切功德的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 在三學中,慧學最後,為能得解脫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卻以正見為首。」如果沒有真正的清淨般若,不管是什麼樣的行門,都是白花力氣。 參禪也好,念佛也好,持咒學密等等也好,都不能解脫生死。如果光是依著一般的行門去行,為了自己,或者弄的不好,都是為自己求福報,求感應;到時福沒求到,感應不感應,就後悔了。這些人都昧因果,假如與般若相應了,以般若作為領導,所學的法門當中,都配合般若去修學,就等於說:約電和光來說,沒有電和光,生活就不行,行路也不方便。同理,沒有清淨的智慧,修學任何行門,都是在生死當中,不能解脫生死。般若是根本的,又是領頭的。 為什麼般若是根本的、領頭的? 我們不久會講到。般若能啟發、指導一切功德。 要把功德做得好,不只是做了功德就算了,而是要用智慧來做功德。 像這樣的功德足確了,並不執著是自己做的;不因為做這個功德,想得到什麼好處,只是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我做了感覺心安。能這樣進修,就滅除了妄想了,與一切功德相應。
慧是戒定慧三學中的最後, 換句話說是最根本的,為能夠得到解脫的依止,要解脫非它不成。在八正道中,卻以正見為首,所以故為領導者。這說明了真正清淨的般若,在佛法當中的地位,是徹始徹終的,是從頭至尾的。當然,這中間的過程很長, 但不管怎樣,徹始徹終它是領導者:它一面是領導一切功德的一個總體的力量或光明;二方面又是完成一切功德的主要的導力。 沒有這樣正確的導力,儘管講慈悲,或是修福德,都是有漏的。 有了這樣的導力,慈悲就修得更廣大,更清淨。
般若是什麼?智慧是什麼?智慧光水照濾清,能導能涵能巧度。 般若像光一樣。儘管世上看來青天白日,好像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們自己低下頭來想想:稍稍遇到一點困擾,就被自己的心困住了;也被自己所見到的一切弄不清楚了,照常的煩惱。這是不是真正的光明?不是的。你若有了真正般若的智慧,不管在多大的黑暗當中,或者在多大的煩惱境界當中,光明照得到或照不到,也自然而然能把許多的黑暗、危險,看得清清楚楚,也都能銷融它。或者,般若就像水一樣,當然,世間的水本身也有好的品質,也有差的品質,現在只是做比喻。 般若智慧水清淨,沒有一點雜質,可以過濾掉我們情感上種種穢濁的東西,讓身心徹底地清淨,這說明了能導能涵能巧度。有了般若的清淨智慧光作為指導,你才不會走上許多的邪路;有了清淨的智慧水,你才能得到真正清涼的涵容,更進一步能巧度。佛法當中的度眾生,有滯度,有巧度。同樣度眾生,小乘聖者也度眾生,他用的方法滯得很,不會自在的運用變化,不會深深觀察眾生的根基,怎樣去適應他,而得到決定性的好處;聲聞乘的聖者,在這方面機械就差了。真正學大乘菩薩的人,他的智慧深廣,所用的方法也善巧,能夠隨機應變,觀察眾生的根性。度眾生的方法用到恰到好處,因此讓眾生得到許多的好處,這叫巧度。 像這樣的能導能涵能巧度的,也只有這麼一個菩薩不共於聲聞的清淨的智慧嘛!
八正居首三六後,十波羅蜜智慧貫:這兩句話說明了佛法當中特別的重視智慧。 八正道中的正見也是智慧嘛! 八正道從正見說起,足見智慧特別重要。 三六後,戒定慧當中,智慧在後面;六度,布施、持戒乃至智慧,智慧也在後面。 十波羅蜜智慧貫:大乘法當中,先是六波羅蜜,後有十波羅蜜。 除了前面的六種波羅蜜外,加上方便、願、力、智四種。後面的四種,都是從方便智當中開創出來的,也可以說後面的四種,是由於得到清淨無漏的真正的般若,有這兩種的說法。十波羅蜜當中,智和慧都是與般若相應的。所以這樣看起來,般若可以說也有領頭的作用,也是最後的基礎,更是普遍於一切功德當中的核心,這就是智慧的可貴。
「在三乘共法的經典裏, 慧是有很多名稱的, 如慧, 見, 明, 觀, 忍, 智,覺;正觀,正見,正知,正思惟;如實觀,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如實思惟;擇法等。」(頁二○六) 三乘共法的經典裏,簡單地說,就是阿含經裏。 阿含經裏面所說的道理,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都是共同必修的法門,所以叫做三乘共法。說到智慧,名稱很多,舉其大概:慧(般若),見(正見),明,觀等等,都是屬於慧的。其中的忍,有特殊的意義,不是忍辱的忍。 對於智慧內容甚深的境界,一般人是學不上的。 為什麼呢?因為非有甚深的信心,最高的恭敬心,還要心境調柔--剛強或心境混亂的人不行,心境要能真正的調柔--對甚深的智慧才能專心一意的耐下去,學下去,這叫做忍。這樣的忍,是與真理相生的,是以真理來印證自己的,這個叫作忍。正觀,就是正見。世間種種的複雜、或種種的邪謬,都不屬於正觀。佛法中是正觀,從中正不偏的立場上,把世出世間的一切都扼要的加以說明,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邪的,什麼叫做正的。只要去掉邪的,走上光明的正道,就是正觀。 正見,正思惟,都和以上的意義相仿。
如實觀,實是什麼呢?真理的秘密。 觀照的時候,不要和真理相違反。因此,實就是對法徹底的了解;如實觀就是能透進去佛所說的種種深法,真實地了解無疑,叫實觀。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如實思惟等,大體上都是這樣。 擇法是說法你要能抉擇法。世間的人種類很多:一是是非邪正弄不清楚,糊理糊塗的,根本談不上擇法 二是像世間的聖人,對世間的道德、倫常雖有一種特殊的認識,但是真正說來,法的真正的了義、最深的意義和最正確的意義,他卻不一定能掌握得住。只有佛陀對世出世間的法,抉擇地非常精細與透徹。
什麼叫做正法?正離邪偏契中道。正是什麼?或者正觀,正道是什麼?離開種種的邪偏。什麼叫邪偏?世間人的思想,都是偏在一邊的。譬如有的人說心很重要,世間的一切都是唯心;有的人主張物重要,說唯物是真理。這些都是偏離了一邊。講唯心,偏了一邊也不行;講唯物,偏了一邊也不行。真是離開了邪妄的偏執而契合於中道的。中道是什麼呢?是恰到好處的道理。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一般人看生命,都是常或斷兩極端的:有的說生命是永恆的,這一生是貴族階級,是皇帝階級,死了以後還是貴族、皇帝階級,這是常見;斷是什麼? 是說人一死什麼都沒有了。兩種極端的見解都是惡見,將來會墮大苦楚的。中道是什麼?中道說生命的本質非常非斷,不是永恆那樣子的。為什麼?因為緣起嘛!因為緣起就隨緣變化,不是常的,也不是斷的。為什麼?你造了業,還是要受業受生死、感苦果的,所以不是斷。相反地,你不造惡,只行善,可以完成種種的功德,功德充實了,也不是斷。
什麼叫做如?如遍三世不變異。 佛所說真正的正法,不是屬於那一個時間,也不偏於那一個空間。在三世十方當中,它是永遠不變異的。無常的道理,不管過去現在乃至無盡的未來,它是不變的定律;無論什麼樣的大智慧,都不能破除無常不變的道理。 更進一步說,普遍的真理,本身是清淨的,證得了它了,決定會遠離生死,得大解脫的。 這個原則在一般人看起來,也不大容易相信。但是真正有修行體認的人,一定會肯定的。所以真實的道理就是如,它本身永遠是這樣,不會改變的。 學必擇法佛宗本,學佛法要好好的擇法,擇是什麼?就是對法的本質揀擇、選擇地非常清楚了:什麼是邪妄的或是偏僻的法,什麼是清淨的究竟的法,都要揀擇地清清楚楚。用世間的俗話來說,是善惡是非清楚,說的高深一點,就是究竟清淨也要把握的準確。要修學,就要把法抉擇得各如其份,它是什麼,你就肯定它是什麼。佛宗本,擇法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了才能擇法,以智慧抉擇一切法,是佛法的一個大宗旨,也是最高原則。 解世智縛破眾謬。 為什麼要擇法? 擇法最大的功能和效應在解世智縛。世間的人有時或者有大智慧,譬如哲學或其它的宗教,有時也講智慧的。世間的智慧,雖有它相對的高度和價值的一面,但是如果要追究它最後的根本,說實話,都是與情和境相應的。談到深廣處就有問題了。像這些,世間上的人是不了解的。不要說一般人,即使高級知識份子也不了解。要有了出世的擇法的智慧,才能了解世間哲學偏僻在什麼地方,講唯心偏在在什麼地方,講唯物偏在在什麼地方。被唯心唯物困住的人,用佛法來融化它,解世智縛,能夠解救被世智所縛的,破眾謬,把許多荒誕不經的,或者種種不理性的東西一掃而空。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 (頁二○七) 底下諸位用心聽,這是佛法的本質。文後有詳細的解釋:「出世的解脫法門,不外乎四諦與緣起的二大綱」。佛法儘管也講入世--為什麼? 懂了佛法,你不能光關起門來自己一個人解脫,也要到世界上來教化眾生,所以它也是積極入世的。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出世的道理,就隨便的入世,那麼處處是荊棘,處處是困擾,就把你限死了。所以要先懂得出世,從出世當中,養成正常的知見。就等於說你要做一個會游泳的人,一方面要能自己不掉在水裏面溺死了,二方面必要的時候,也能夠跳下水去,把許多人救上來。出世也這樣的,要先要從出世的智慧上,有一分真實的領悟、了解、修學、證驗,然後才能把許多掉在世間深海當中的人,一一地救出來。
「出世的解脫法門,不出乎四諦與緣起的二大綱」,綱是綱領,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到出世的慧學,也就是通達緣起與四諦的慧」。 出世的慧學,總結一句來說,也就是要通達緣起(十二緣起)和知道苦寂滅道的智慧。 這些智慧都不是世間的智慧,而是出世解脫的智慧。「現在先從正見緣起來說」,佛法當中,不管大小乘,沒一個法門是不屬緣起的。你一定要懂得了緣起的內容,才能把自己的見解運用的非常正確,才能法捨法行不疑悔,投入道軌乘載穩。學佛法,要知道出世。出世是什麼呢?它有一個原則的:你要從諸法當中知道什麼法應該捨掉。為什麼呢?是生死法嘛!不捨掉不行!發心學正常的法,也就是清淨法,才能真正的修行。法捨法行不疑悔中第一個法是指種種的邪法、惡法,第二個法是指清淨法、正大法,一定要把邪惡的法捨掉,清淨的善法才能行。不疑悔,有的人說他曾用種種非法的方法賺了一大堆的錢,現在懂得佛法了,就說這些東西 都是不合理性得來的,現在用起來雖然快活,但不久的將來一定要造大罪惡的。 好,那我就隨時把它捨掉,去做好事,這叫做不悔。不疑,你行這個法的時候,並不是說你一行正法,馬上就有福德,就有智慧,不一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做了種種不理想的事情,現在雖然學好了,果報還是要多少受一點的,你才受得住考驗。所以在行善法當中,不管遇到大病、大難、或是生死的大苦惱現前,都不疑惑,這個才叫做發心。投入道軌乘載穩,真正能這樣地不疑悔,才能投入道軌。什麼道軌呢?上正道的軌路,一定要依著它這樣走的。走上了正常的軌道,就等於是安穩的車子,在正常的軌道上,不會顛簸,也不會翻覆;不但自己乘上去,還能把許多人一同載上去,平穩得很,不會再退轉,不會再有什麼危險了。 這樣都是從執法(?)當中來的,不執法是不行的,所以第三個是和執法有關係的。講到這個地方,佛法就不太容易懂,但是一旦你懂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就去掉了。
出世的解脫,就講到三世了。不管講四諦,或十二緣起,都要講到三世。諦思現在比知過,不續未來截惑流。真正出世的法門,是什麼樣的意義?從時間上的相對來說,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它不是獨立的。就等於有了今天,今天不是獨立的,今天是與明天有關係的。透過了昨天,才有今天,有了今天,一定會有明天。時間也這樣的,現在不是獨立的,是由過去感得現在的生命,由現在的生命也可以比知未來還是有的,比知過去或未來。不續未來截惑流,真正的出世解脫什麼呢?我們一般人,在這三世的生死海當中,漩流不已,相續的生死。 真正的出世解脫,修學得正確,如果是最高的利根的話,現在就斷了煩惱,也不再造染污業了,未來的染污也不生起了,就把種種的煩惱的流水切斷了,不會再在生死當中流轉了。約一般的鈍根來說,能真正的思惟四諦、十二緣起久了,也是把未來的有漏生切斷了,不會再在生死大海當中流來轉去。
「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份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每每如此。 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死呢? 阿難曾代表過這樣的見地,以為緣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為阿難』說:彼諸緣生(起?)法,其義甚深』;『緣起義』是『甚深』甚深的,如大海一樣的,不容易測度到底裏的」(頁二○七)。
上面說到的十二緣起,已經講過了。一般人的心目當中,這不過是煩惱起因。 他也相信因果,也有世間正見,這是煩惱起因,由染污的業力,感得下一生的苦果,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大義是說,生死是無限延續的,不斷的延續,並非神造而已。生死是因為緣起的惑業而有的。有些世間人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創造的,是神安排如何如何的,這並不合理。不但是世間人這樣,就是部份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還是這樣的。佛法當中,佛滅度了以後,部派很多,特別是小乘部派非常多,其中部份分別法相的佛學者(比如一切有部),就這樣的,說緣起流轉,也還是這樣的。如果只是這樣,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從緣起當中了解了世間正見,造了業,一定要感生死的苦果。僅止於此的世間正見,怎麼樣能解脫生死呢?僅止神造及世正,不脫生死更解深。僅僅止於或知道佛法說緣起,或神造說,像這樣的說法,世間說它是正見,但是就它的特殊功效上來說,絕不行! 為什麼?不能讓你出生死嘛!因此緣起的意義太深了。我們學佛法的人,更要加深一步,要了解它的深義,才能把握到佛法的真義。緣起甚深不共世,惟佛徹悟其底極。 緣起的意義太深太深了,不但不共於世間,並且還是不共於一般的佛法的:因為世間的一部份部派佛法也說緣起是世間正見。真正的緣起的深廣,只有佛徹悟了,緣起的底裏,來龍去脈,究竟的真實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所以,阿難尊者,他多聞第一,從一般的意義上說,智慧已經了不得了,但是他開始學佛的時候,也曾經代表過這樣的見地:以為緣起是很好懂的,只是破神造,或者只是世間的正見而已。佛就因此為阿難說,緣起法極深,如大海的深廣,無邊無底,不容易用種種的方法測度到底裏的。
「要知道,緣起是佛在菩提樹下覺證得來的,不要說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類),魔,梵(耶和華等),也都是不能通達的,這是佛法超越世間,勝出世間的根源,當然是『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的了!緣起實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說明生死的無限延續,這已經是很深的了!」 假使有人問: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了真理了,真理是廣泛的一句話,究竟證悟了什麼真理呢?證的是緣起。緣起是世出世法的一切真理之根,像這樣的真理之根,不要說人,就是天魔,梵,也都是不能通達的。古代的印度,把天的智慧,天的光明,看得比人更充份,更究竟。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等於是忉利天的帝釋。魔說起來有他的大福報,也有世間的大智慧,辯才很高,所以如果你要學佛法,但是對佛法沒有真正的認識,就隨著他轉。假使你要學佛法,你要修苦行 你要精進忍辱 他偏偏用那些種種的色來困擾你、阻撓你,不希望你上進。梵(耶和華等),印度叫梵天,比之西方的宗教,就是耶和華等這一類的,這些人都自稱為救世主,也都是不能通達的。他們儘管在世俗人的心境當中,看起來已經不得了了,但是真正的緣起,他們不一定能通達。緣起超越於人天,世智淺薄未夢及:緣起的道理,真是超越於人天,不是一般人,更不是天所能知道的。為什麼呢?世智淺薄未夢及,世間上的智慧,看起來很大,和佛所證的智慧比起來,那真是太淺薄了,就等於螢火蟲的光,和太陽光比,是不能比的;或者牛的腳印裏所含的水,和大海的水比起來,真是更不能比了。所以世間的智慧太淺薄了,緣起啊,他連做夢都沒想到,他根本不懂嘛!所以未夢及。
「這是佛法超越世間,勝出世間的根源, 當然是『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的了!緣起實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說明生死的無限延續,這已經是很深的了!」再來觀察:眾生的生死,始終在這樣的--十二支的情況下流轉;只要是眾生,是生死,就超不過這十二支的序列。 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 從因果的不同事實,而悟解到一切眾生的必然理性,堅定的信解,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 但還要再深入,徹悟更深的真義。(頁二○八)
緣起為什麼這樣深呢?這是佛法超越世間的,世界上任何的天,任何的聖人,都透不過緣起的這關,這就是超出了世間根源的所在,當然是『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的了! 十二支的因果相生,過去是無明行,現在是識,就通在因果上。因過去的無明,引起錯誤的行為,感到現在新生命的相續,就是識,就是神識投胎,才能成為新生命的開始。十二支的因果相生,都是因果互相生, 換句話說,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因果是沒有自性,但是它能互相的轉變,這個就不是一個機械的因果了。所以因果是互相生起的,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這已經是很深的了,簡單地說,我們現在的生命,是過去的業所感得的不理想的生命,這個生命在沒有解脫以前,死過去了,又有新生命的出現;這個新生命,只要仔細的觀察,是個苦惱的東西 ,從苦惱上面起煩惱,又引起種種錯誤的行為,就這樣,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因果始終連環不已。十二支的因果相生,由因生果,由果又成因,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說明了眾生有漏當中三世的無限延續。 就老是這樣地延續下去,這一般人看起來,已經是很深的了,為什麼?一般人只知道、承認現在的生命現象,至於生命從那兒招感來的,你要是問他,他是不懂的。或者,這個生命過去了,又怎麼樣有新的生命出現了,他也不懂得。在這樣的一種觀念之下,就顯出緣起真的深得很。「再來觀察:眾生的生死,始終在這樣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轉;」再深一層來觀察眾生的生死。眾生,就廣泛的意義來說,佛也可以說是眾生;就一般的眾生來說,我們眾生,是怎麼生起的呢? 色受想行識五種與煩惱相應的身心,造了業,馬上又感得了新的不理想的生命的眾生,有漏眾生的生死,從始至終,在這樣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轉,就是十二因緣,「只要是眾生, 是生死」,只要你是有漏的眾生,造了有漏的生死業,就超不過這十二支的序列。序列,就等於是一個次第,無明行識,乃至到有,生老病死,有一定的次第,一定都不紊亂的,這叫序列。
察眾生死有序列,必然普遍永如是。佛,不管在因地或果地當中,觀察眾生--我們、他們、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眾生--眾生的若生若死,有一定的次序和次第的排列: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序列。必然普遍永如是,這道理,就世間生死的法則來說,它必然地、普遍地、永遠地是這個樣子,不要說一般人不能改變,就是佛也不能改變它。只是說,你能依著佛法去修學,你個人可以超出緣起;但是約一切有漏眾生來說,有漏眾生普遍地、永遠地在生死當中流轉,跳不出十二緣起,「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它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只要是有漏眾生,一定必然是這樣,只要是有漏的世界,普遍都是這樣的。「從因果的不同事實,而悟解到一切眾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堅定的信解,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從修學佛法,最重要思想的轉變,是從因果的不同的事實,能夠悟解到:只要是有漏眾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必然理性,都是在緣起當中流轉生死。你能這樣子堅定的信解,你在佛法上,才可以說得到了初步的成就,這成就就是決定性的認識,知道了生死是怎麼一回事,是離不開十二緣起的。好,我現在懂得十二緣起是構成了生死的主因,如果我現在反其道而行之,我個人可以超出生死緣起的。悟共理性堅信解, 不隨俗見隨佛示,如果你真正體悟到十二緣起是一切有漏眾生,一切有漏世界的共同理性,從這個地方起堅強的信解心,才能不隨世俗知見。世俗知見是什麼?神造的或是自然生的,都是世俗知見,才能隨順佛的開示的眾生流轉生死的理則是十二緣起,而非旁的什麼東西。
「還要再深入,徹悟更深的真義」,以上所說的,已經夠深的了,一般人聽起來,真是茫無頭緒。還有更深的,還須悟入更甚深,知曉法則超緣起。更要了解更甚深的一層道理,前面說明思想的序列,現在更要知道,為什麼十二緣起成為生死的必然的法則,是永遠地成為生死的金科玉律。凡是知道緣起的人,懂了這個法則了,個人的修學,才可以超緣起,換句話說,才可以超出生死。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要知道,無明,行......老死,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緣起的事實,或緣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緣起的法則。因果的所以成為因果,生死的所以成為生死,都離不了這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這樣,就進到緣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頁二○八)
釋迦佛開示緣起,說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而起的,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或者是我、 或者一個真正的自性生起的。佛要破除這樣的生起,佛在阿含經裏面,總是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什麼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說明無明緣行,就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有根本的無明,因為有了愚癡、煩惱的存在,因此, 一切錯誤的行為才會生起。「緣」,也可以當「因」字講,就是有了愚癡煩惱做為因素,所以才引起種種錯誤的行為;行緣識,由於有了錯誤的行為,從錯誤的行為當中,造成種種的愚癡的業力。業力並不是造了以後就沒有了,它的力量大得很,未來新生命的開始--識,就是未來新生命開始的那個投胎識,就因為這錯誤的行為積得太多了,因此引起未來新生命投胎識的產生。生緣老死,到未來的生命,老死,老死是因什麼為因而生起的呢?是因為生為因而生起的?假如你沒有煩惱相應的身,也就不會有未來的老死了。「要知道,無明,行......老死」,現在修學佛法,就是要知道愚癡,和行為,或者由於染污的生引起種種老病死的一切苦惱,「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十二種生死的條件,是因果互相生起的,十二緣起是互為因果的。過去造了種種的錯誤的行為,引起現在生命的苦果,又從現在生命的苦果上,起種種的煩惱,造種種的業,引起將來或久遠將來生的流轉。這就因果相生,因能生果,果也能生因,這個是是緣起的事實,說明緣起的現象和它的事實,就是這麼樣的。或者緣起的序列,或次序,譬如說無明緣行、識 ,一定有這樣的次序的,不會紊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深一層說,無明有了,才會有錯誤的行為,所以「此」可以說是指的無明,「彼」指的是錯誤的行為和將來的有漏的新生命。此生故彼生,有潛伏的階段,生是說業力潛伏久了,遇到因緣,就產生了。所以,有無明存在,它會生的,無明生了,錯誤的行為就生了,因此有漏的生命也就引起來了,這是緣起的法則。
緣起的法則是什麼?就是緣起有一定的規則性的,因果所以成為因果,生死所以成為生死,都離不了這一定的層次,也是一定不變的法則,就這樣,就進到緣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事物,包括了生命,而且主要是包括了生命,當然,外在的一切像山河大地,也是緣起,這是外緣起。佛法講內緣起,就是生命緣起,因此這裏的事物,就指身心,就進到了身心的緣起,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一種此和彼,是一般的理性,換句話說,凡是有漏生命,它都要經過這樣的理性的,決對不會超越這樣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