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與生活研習課程
內容:
1.中觀與新認知心理學2.
信念檢視3.
心靈的活泉4.
意識轉換5.
過去經驗的消化和昇華6.
創造性的生活第一講 中觀與新認知心理學
一、中觀簡介
緣起:一切事物在現象上是相互依存的。 空性: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無自性的。自性見:違反緣起性空所生的執取、錯見。 中觀的修持重心在於破自性見,分四項說明:
1、破常見、斷見
觀照當下鮮活的連續流動,不落入「固定化」的認知,也不會以為事物的消失是突然中斷而完全中止其影響力。2、破一見、異見
觀照當下豐富的相依關係,不落入「單一化」的認知,也不會以為事物是眾多獨立的元素的組合,彼此完全不相關。3、破有見、無見
觀照當下空寂的幻化呈現,不落入「實體化」的認知,也不會執著「頑空」、「虛無」,以為連事物的形相作用也否定、或抹殺掉,而可以任性狂妄,違背世俗諦。4、破我見、人見
觀照當下沒有界限的內外一體,不落入「自我中心」的認知,不會認為他人是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存在,或以單純的有利或有害的眼光看待他人,感受到所有眾生都是存在的共同體,不但珍愛自己,對別人的苦和樂也能感同身受,生起慈悲的大愛。
l
現代中觀禪修的六項修練:第一項 放鬆
隨順因緣的流動,不抗拒,不掙扎。活在整體因緣的當下,具體地覺知身、心和情境。第二項 覺知
第三項 觀照
觀照緣起性空,打破自性見。照見情緒和欲望空性的本質,淨化、昇華成為慈悲喜捨。第四項 淨化
第五項 欣賞
自性見消融之後,以全新的眼光,在平凡的事物中見到萬化的奇妙。第六項 創造
打破固定、僵化的信念、觀點,進入空性,展現創造的活力。
一、新認知心理學(
Neo-Cognitive Psychology) 心靈平靜是愉悅生活的基調,上癮症(酒精、藥品、強迫性賭博、依附人際關係、性、飲食異常、購物,運動、權力),其共同病根為不安全感。 1、新認知心理學的四項原理(1)思想創造了我們的心理經驗,而思考是一種自由意志的機能。 (2)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唯一的、由思想創造出來的不同現實裡。 (3)我們隨著意識上的理解而有所變化,而思考是一種自發性的運作過程。這些變化就稱為心情。 (4)情緒是我們內在的回饋機制,讓我們知道自己目前的心理機能層次。 2、思想形塑心理經驗 思想是我們是我們心理經驗的創造者,現代知覺心理學已經發現,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以及其他所有的感官經驗,全都發生在大腦,而不是眼睛.耳朵和鼻子。大腦將傳送進來的感官訊號加以解釋,以符合它的認知假設或直覺,並根據過去的期待和經驗來如以組織,將混亂的訊息排列整齊。 我們的感官會選擇性地讓那些符合我們喜好和偏見的經驗進來。 此方說,一個人在路上開車,他會看著馬路和其他的車子,尤其是注意一些年代久遠的老車,因為他是一位收藏家:而他的妻子是一位園藝家,所以她都看人們家裡的庭院和植物:而坐在後座的父親因為關心財務問題,所以只會注意一些公司倒閉或結束營業的告示牌。他們每一個人對現實的感知都是有選擇性的。 雖然說思想創造了我們的每一個經驗,但是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察覺自己正在思考以及我們可以自由控制我們的思想內容。 結果是,我們就會因為那些負向的經驗而去責備外在事物,而讓我們自己感到無力和不快樂。當我們了解到我們擁有控制權時,我們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並創造出一個自己更滿意外在的事實情況,就是所謂的自由意志。
個人化思想系統
隨著我們的生命過程,我們將所有的經驗都儲存起來,變成了個人化的思想系統,也就是我們的生物電腦軟體----大腦。大腦將資料處理成概念、信仰以及觀點,而組成我們當下的參考架構。。 這個思想系統在大部分心理學理論中即是所謂的自我或人格,我們透過它來解釋生命。我們期望看到那些符合我們先存之觀點的事實。我們忘記了是我們的意識創造了我們的思想,因此會對我們的思考內容、信念、價值觀和想法產生認同。 我們對所感知到的東西的解釋,也會創造出一種情緒的反應。我們的情緒並非外在事件或人物所引起的,它們其實是我們所感知的直接結果。舉例來說,喜歡滑雪的人碰到下雪就很高興:而其他人就覺得很沮喪,因為他們討厭任何象徵冬天的東西,而雪本身並不會引起這些反應。真實的錯覺
當我們沒有覺知到是我們的想法創造了事實時,我們就會變成自己信念系統的受害者,而只能透過習慣來反應,這就是所謂的真實的錯覺。我們的心情受控於別人的心情和行為.天氣.股票市場或者任何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其實,掌控這一切的是自己而不是天氣等等。 若能記得我們是思考者,我們不會從那個已經受到制約的思想系統來做反應,而會開始從智慧的所在來給予回應。 當我們暫時忘記我們的問題,或者放開我們緊抓的負面思想時,我們的視野就提昇到一個更高、更客觀的層面。想想這個類似的情況:假如你把視線焦點放在車子擋風玻璃上的臭蟲,你就一定會錯過前面的景象,而且很可能會發生意外。智慧就像是透過擋風玻璃來看事物。差異性現實
假如你在不同國家收聽同一則國際性事件,你就會聽到相當不同的「事實」版本。新聞播報員都相信他們自己是客觀而且公平,但是他們所說的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事件。 當我們認知到有差異性現實的存在時,我們就能超越原有的參考架構來看事情,並將我們的負向偏見及評斷丟掉。一旦覺察到自已的信念是受到過去經驗制約,便不會把自己和別人的想法看得太嚴肅:也比較不會在意別人是否跟我們持相同的看法。當我們看清自己的參考架構時,我們能夠欣賞它,而不一定絕對認同,這可以讓我們跟那些用不同方式去看待生命的人相處得更好,而不會感覺受到威脅。 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存在著許多不同的事實,而決定我們每一刻事實經驗的,就是我們的心情或心智狀態,比方說,我對於工作的體會可能是愉快的,富有挑戰性的、充滿壓力的或者無趣的,完全視我的心情而定。3、意識的層次
隨著我們意識層次的提昇,我們能夠有所突破而進入我們的本性智慧和見識,我們可以更輕鬆地處理生活的難題和做決定。 較高層次的意識所具有的特質是:正向的感覺、良好的專注力、高生產力、喜歡每天的工作和活動、堅強的自尊以及良好的抉擇能力。心情惡劣的人則經常會暴躁、防衛、隱藏自己.低生產力。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覺得很急躁而且有壓力、不勝負荷、感到無聊、焦躁不安。我們也會出現情緒不平衡所產生的症狀,例如失眠、焦慮和憂鬱。此時,我們必須記得,我們的思想系統是不可靠的。 在較高的意識層次下,我們會記得我們思想的根源而且比較不會受到它們的壓迫,對外在世界的看法也會更客觀。 在較低的意識層次中,我們「睡著了」 忘記自己正在思考,轉而向外在環境求助。世界變得很狹窄,我們會有許多預設的想法,因為我們活在自己參考架構的界限裡。 隨順心情的流動 每一個人的心情都有高低起伏,說得更微細一些,我們的心情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心情的高潮與低潮純粹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某人的高潮時刻很可能對別人來說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經驗。當我們從一個更深的層次去了解這些原理時,我們仍然會經驗到心情的轉換,但卻不再會受到它們的控制了。 當我們了解到心情的動盪是很自然的,我們就學會跟著它們流動而不是去控制它們。。 情緒是內在的信號,提醒我們要注意其他的原則:思想.差異性的現實以及意識的層次。如果沒有情緒,我們就如同飛翔在黑暗中,而有了它們,我們就有了雷達,可以順利地航行。三、中觀與新認知心理學的比較
1.
中觀是根本智,澈底看清真相,心理學屬於方便智,雖不澈底,但可以輔助中觀禪修,有效地幫助一般人解除情緒困擾。2.
理論基礎個人化思想系統:
即是包含常、斷、一、異、有、無、我、人等自性見的概念化的認知和信念。差異性現實:
澈底說,即是緣起的多面性、無限性。 第二講 信念的檢視和消融一、信念檢視
1.信念:指的是每個人的價值或觀念系統, 或稱「 內言」,怎樣找出可能的信念呢?
我們可以問一些問題,像:
我現在腦海裏在想些什麼?
我都跟自已在說些什麼?
我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能明白自己現在在想的事嗎?
2.信念的正負面
負面:合理的、消極的觀念
正面:合理的、積極的觀念
3.「信念」的混淆 :
在信念檢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混淆的例子,拿 "感覺" 來說罷,如:
我覺得冷 ( 這是生理狀況 ) 。
我覺得教師稅應該少抽一點( 這是意見 )。
我覺得好快樂 ( 這是情緒狀態 ) 。
我覺得可怕極了 (這是評價 ) 。
4.負面信念有幾個特色。
(1)「應該」
信念裡的「應該」常包括三個方向。 即 :我應該,他 ( 她)應該,這世界( 人們 )應該。持有這種想法者,常是超完美主義者,因此很多事都成為不能忍受的錯誤,而更槽的是,他 (她)還陷在其中而不自知。如果在相反的兩邊都應該之下,我應該怎麼辦呢? (這是一個趨避衝突)。
(2)「可怕」
什麼叫"可怕" ?它表示 "槽透了",換句話說,它是比事實還要嚴重的一種狀態,怎麼來的? 這是一種 "想像" 的 "感覺" 。不一定等於事實的。
(3) 「必需要」
當你說 "我需要愛" 時,你跟你自己說的話,其實是不是:我祇有得到愛,才算不虛此生,才能感到快樂(縱然我什麼都有了。錢、美貌、聰明,我總覺得這些都沒有用,祇有愛才能讓我覺得幸福!如果這樣認定,就會苦苦追尋或抱憾終生了。
(4)低度的挫折忍受力
回想一下個人的生命態度,是認為「凡事皆平順,如所求」算幸福呢?還是「愈戰愈勇」,喜歡在困境中試驗自已的能力呢?當你愈逃避它,困難愈大,但當你面對時,就不再可怕。
5.信念又可歸納為三類 :
(1)個人方面
個人必須具備充分能力及成就,並獲得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讚許,若非如此,個人不僅無法忍受,且將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2)他人力面
他人必須如我們預期般的和善、公平地對待我們。若非如此,那將是天大的災難,個人不但無法忍受,且覺得他人應受責罰。
(3)環境方面
個人必須得到想要的東西,且個人生活周遭世界應如同個人期待般地有秩序,美好與明確。若非如此,個人不但無法忍受這種不舒服、挫折之環境,且覺得這個世界可怕,不值得再生活下去。
非理性思考常包括的範圍,即:完美、絕對、幼稚 ( 不負責任 )、過慮和悲觀。對個人的信念,可依這些範圍,加以檢視。
二、負面信念的摒除
1.不要企圖「自我防衛」
「人什麼時侯才比較看得清真正的自己呢?」----在他沒有防衛的時侯!「什麼時侯才能不防衛呢?」----在他覺得安全的時候!「 什麼時侯才覺得安全呢?」----在他知道防衛沒什麼用,那並不是真愛自己的時侯。
2.「跳出」的立場 ( 第三者的觀點 )
如果前面一點,對你做起來仍嫌為難。則不妨練習一下跳出的做法,即:假設這不是你的問題,是另外一人的問題。當然,這種練習,最好在情緒平靜的時侯為之。
3.摒除的一般策略
(1)質疑自己對有關某種想法的絕對性,如:
證據在哪裏?
真的嗎?為什麼?
你怎麼知道?
為什麼那樣就不好?
(2)重新評估自己對某種想法的客觀程度。
就算是真的,又有那麼糟嗎?
即使發生了,又如何?
難道完全不好,沒有好的部份嗎?
難道會糟到不可救藥嗎?
痛苦得要死,就能使這件事轉危為安嗎?
除此以外,「誇張」( 反諷)的說法,也是情況適宜時的可行之策。如某人為他的事業失敗而沮喪自憐、不可自拔時,他可以練稼習對自己 (最好是在安靜的場所,對著鏡子或用錄音機等均可 )「我好可憐!我好可憐!世上沒有人像我這樣,遇到這麼大的不幸了!我是世上唯一這麼不幸的人,太可憐了」"
"摒除" 是思考歷程 ; 目的在協助當事人澄清、了解其知覺中的扭曲部份,使當事人擴張、覺察、接收一些與原先容或不同的觀點 (可能是原先個人所不知道的)。
三、以中觀的智慧消融一切信念
1.以緣起觀消融負面信念
例如:人和人都是緣份的關係,有些人喜歡我,有些人不喜歡我,不一定是我的錯,也不一定是他的錯,只是緣不好,也可能是我做了哪件事讓他討厭,就只是這樣而已。喜歡的會變成討厭,討厭的也會變喜歡。愛的會變成恨,恨的也會變成愛,這都是在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固定的信念並不是很正確的,須要不斷的去觀照,信念才會慢慢的瓦解。
信念瓦解之後,心胸會愈來愈開闊,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會在一個模式中打轉,一定要如何如何才可以,作法可以很靈活。不會一直想要去支配他人,不會認為一定要得到什麼東西才會快樂,這時就很輕鬆很自在,因為心中沒有僵化的信念,因此覺得很寬闊很自由。
2.體驗實相
即使是正面信念和積極合理的信念仍只是思想而已,一切思想都是不實在的。
觀照每一個情境、事件都是一個完整的緣起,相依相待的流動現象,只是這樣,沒有「能幹」「受歡迎」「完美」「不幸」「困難」「保證」的絕對實體,這是比較深的智慧,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純然的實相中,所有信念都消融了。
四、離開認知的迷障
第三講 心靈的活泉人往往是當一件事發生後,就不斷地分析解釋,卻看不見事實的真相,譬如說,當你對我笑一笑時,我馬上解釋說你對我有好感,但事實不一定就是如此。
回到沒有任何的解釋、批判斷,直接觀照,這才是實相,回到一種純然的存在,就好像一朵花,一棵樹,它只是展現自己而已。或許你會問,那麼的單純不是很單調嗎?不會的!一個人各式各樣信念的執著時是活得更豐富、更寬闊、更靈活、更自由才是。
一、心靈的覺醒:
「見緣起即見法」,又稱「見實相」或「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破自性見,般若智慧現前,心靈呈現覺醒的狀態。
活在沒有分割的、流動的因緣中,無論是禪修中,工作、活動或休息,都是心靈的覺醒。而其關鍵是「結構性認知」的瓦解。
活在整體沒有分割的當下,沒有「單一化」的認知結構,對於自己的身心不生起「我見」(自我意識),這整體並不是大我或宇宙本體的玄想,但為了世俗方便的運作,可以暫時設定「我」「人」「事物」「時間」「空間」的界限。
活在流動變化的當下,沒有「固定化」的認知結構,但可以有暫時的穩定和微細的內在變化。
活在相互襯托的當下,沒有「實體化」的認知結構,但可以有相對的主從關係如「我的工作」「他的煩惱」或相對關係如是非、善惡、高低、好壞等。
僵化的認知結構消融之後,真相就呈現出來。
二、心靈的活泉
心靈覺醒的狀態,就如活泉一般,源源不絕生起喜悅、自由、慈悲和創造性。
見到當下身心事物以及整個存在的豐富和奇妙,不依賴外在事物,就可以生起喜悅感。
在各種舒服的、不舒服的情境中,見到它只是緣生緣滅,沒有固定性,就像幻影一般,內心自由,不被束縛。
在與人接觸時,不因對方的身份、環境和態度,見到自己和他人都是無我的流動現象,無論自己或他人都有煩惱和痛苦,心中自然生起慈悲之心。
看任何事物都不帶任何固定的形式,因此很容易地用全新的眼光看事物,思路靈活,自然會生起幽默和創意。
人如果沒有接觸這心靈的活泉,就如無根的浮萍,或流浪漢一般,受盡辛苦;發掘到心靈的活泉,就有根可以得到養份、有家可以得到安心。
三、悟境的出現:
反覆修習放鬆、覺知、觀照,機緣成熟,則「單一化、固定化、實體化」的認知結構自然脫落,活在沒有分割的、流動的因緣中,順入法性,瞥見真相。
四、悟境真假的分辨
(一)我見有沒有破?
內心存有「這是我」的觀念、見解。
1.於色見有我,於受想行識見有我。
2.離色見有我,離受想行識見有我。
3.見我在色中,見我在受想行識中。
4.見色在我中,見受想行識在我中。
(二)對四聖諦有沒有明確見到?
1.苦諦:身苦(生老病死等),和心苦(衝突、矛盾、感情挫折等),
2.集諦:不覺醒和執取造成現在和未來的苦。
3.滅諦:覺醒、不執取時,身心就喜悅、自在。
4.道諦:全方位、整體的修正自己的偏差。
(三)見地是否純正?
1.見法就不再起邪見、破壞因果、否定三寶。
2.見法是現觀的明白「緣起無我」的真相,不是執著理論,愛爭辯,多是非。
3.見法就不再懷疑「緣起無我」,也不會忘記。
4.見法是內心深處的蛻變,不只是思想的轉變而已
(四)忘我或無我?
1.忘我是專注一境,忘了自己身在何處,對身心狀態和緣起沒有覺知。仍然活在自我的局限中。
2.無我是在身心狀態的覺知中明白見到沒有界限、沒有固定性和單一性。有限當下即是無限。
(五)有沒有生起喜悅、自在、慈悲和創造性?
悟見緣起無我的實相,心靈如活泉,無論在禪定、休息、或工作,在道場、家中、外出或辦公室都時常會有喜悅、自在、慈悲和創造性的自然流露,如果沒有,那就有可能不是真正的悟境。
五、無止盡的淨化過程:
1.證果次第(佛在世時所建立的修證次第)
初果向:得法眼淨,曾有見法或悟「無我」的經驗和見地,但仍未完全斷除我見,見地還會退失。生生世世的憂苦、無明輪迴的暗夜到此處已見曙光,充滿無限的希望。
初果:破我見、戒禁取(迷信)、疑(不確定)
這是生死苦惱與覺醒喜悅的分界點,正如小鳥掙脫牢籠,飛向廣潤的天際。。
二果:薄貪瞋(煩惱減少),
三果:離欲(欲界的貪、瞋完全斷除了)
四果:斷色貪、無色貪、我慢、掉舉、無明
2.菩薩道:悲智雙修,廣修六度。「見法」不是完成, 而是無限的創造、邁向圓滿生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