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心靈品質的提昇

黃國達

佛法本是解脫煩惱的教導,然後在逐漸的宗教化中,成為信仰的寄託,或俗世生活失意的避風港,這並不是佛法的本意。在修行過程中的神祕經驗,佷容易掩蓋佛法的實相智慧,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學佛修行的終極目的在於自覺覺他;覺他的基礎在於自覺;而覺的意義包含了覺察和覺悟,透過自覺,淨化煩惱,提昇心靈品質,展現清淨、明朗、敏銳、安詳、柔和、溫暖、穩健的心靈氣質。

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覺支,具體的說明如何覺察身心、覺悟真相。本文將依此略加說明。

一、擇法覺支

擇法是抉擇正法,辨別正法、非法,真實法、虛妄法,善法、不善法,清淨法、雜染法,解脫法、煩惱法。由正見,起正行,那麼,與正法、真實法相應的心行就是善行、清淨行、解脫行;與正法、真實法相違的就是不善行、雜染行、煩惱行。由抉擇正法、真實法,自然而然身心導向正行、善行、清淨行和解脫行。

正見既然是抉擇正法的智慧,那麼正見的具體內涵是什麼?正見,是在當下的身心和情境中觀察緣起、無常、無我的實相,這是智慧的洞察,掃除各式各樣知見上的偏執,直接照見諸法的真實本質。緣起、無常、無我並不是抽象的理則,而是可以當下實際體驗的事實真相,以中觀的解說,緣起、無常、無我就是法法無自性、法法從緣起。

當我們在覺知存在的現象時,可以明瞭沒有絲毫的孤立性、固定性、絕對性、實體性,也就是見到現象界的流動性、關聯性、相對性。既然這些現象完全是變動、依存的緣起大網的一個環節或片段,想要抓住它、擁有它、寄予希望或抗拒它,都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真正抓住、擁有一個會變動、依賴其它現象才能存在的事物。一切都只是過程,沒有真正的生起和開始,也沒有真正的消失和結束,不過是一個感覺和影像而已。再美的人、事、物都是無常幻化的,因此內心不再黏著、牽掛、執取這些現象,這就是解脫自在、心靈的自由和超越,使我們從愛染、盲目和苦惱的心靈泥淖中跳脫出來!

二、精進覺支

當我們能夠正見緣起無常、無我,洞察當下的依存、變動、無自性,這種「擇法覺支」的智慧現前,就如千年的暗室,只要點燃一盞燈,就可以照亮室內。再來就要善加守護這盞燈,不讓它熄掉,甚至要多添油,充份供應,讓它更明亮,光明增盛,這就是「精進覺支」。

在二六時中,時時記得在現象中見到無自性從緣起,由生疏而熟習,由暫時而延續,由粗淺而精密,由夾雜而純一,就是精進覺支。時時回到智慧,並不是另有一個緣起無自性的理則要去掌握,而是在看、聽、知覺、思想、活動的同時,放寬視野,洞察緣起的變動和依存,領悟它的沒有滯礙、通透靈活的質地而已。

就如同無論看見金戒指、金條、金獅子或金佛像,都可同時見到金子的質地,並不是離開這些東西之外,另有「金子」的存在。只是認得或不認得的差別而已:若認得,那麼,「當下即是」;若不認得,那就視而不見,當面錯過。捨近而求遠,終不可得!即「法相」而見「法性」——「法相」、「法性」只是一體的兩面而已!慧眼打開就見到,並不是另有神祕的「本體」、「根源」;不管稱為什麼,離相而覓性,畢竟了不可得!

精進,不只是指智慧,還要在身口意上不斷地自我淨化,精進於善行、清淨行和解脫行,這樣才能身口意一致,展現清淨、開朗、自在、和善的氣質。若只是空談心性,醉心玄妙,實際上卻貪瞋依舊,戒行不端,那會落入放逸、懈怠而不能得到佛法真實受用的。

三、喜覺支

由於精進於正法、真實法,明見緣起無自性,離惡向善,轉染還淨,內心得到未曾有的喜悅,這不是欲望滿足的喜悅,而是法的喜悅。

由擇法的智慧和精進於正道,人生觀和行為有了巨大的改變。既然沒有實在的自我,也沒有不變的事物,那麼我們苦心追求的物質享受:舒適的住家、新車、豪華的傢俱,這些都是感官上的覺受而己,並不是絕對的必需。安於淡泊,內心會更踏實。

豐厚的收入、穩定的工作固然令人羨慕,卻也不外乎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成、自有的實體性,決非憑空可得,而是要付出時間、腦力、體力、心力,而且要有相當的福報才能獲得,強求只有徒生苦惱。有智慧的人自可隨緣盡份,隨遇而安。

美滿的家庭需要用愛心來耕耘,更要以耐心來守護,還要彼此有善緣才能維持和增進,這些也都是因緣所生法,無常幻化而沒有絕對的實在性。所以家庭美滿固然是幸福,婚姻不美滿也不必怨嘆。內心的的喜悅和自在才是更真實的。

身體的健康也是因緣所生、無自性,疾病的產生有業力、環境、心理、飲食、運動、生活起居等種種因緣,除了多保養、鍛練,色身危脆,誰也無法保證不老、不病、不死、不痛、不苦。有智慧的人,自可坦然接納,身苦而心不苦。

有了智慧,對於生命中的種種境遇,心中無所掛礙、無憂無悔、無懼無恨,活在法的喜悅之中。生命從此走向光明,生死輪迴、煩惱苦迫的日子可望終止,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啊!這不是感情的信仰、心靈的寄託所可以比擬的。

四、輕安覺支

由智慧覺悟和身心清淨所帶來的改變是明顯的,內心的自性見逐漸淡化,貪瞋雜染漸次清除,業障也漸漸消除,那麼在心理上累積已久的的壓力和情緒、扭曲就會開始釋放。由於內心舒暢,氣血也順暢了,恢復生機活力,所以身體就會覺得輕鬆、敏捷,不再沈重、笨拙。身心本是相依相緣的存在,輕安覺支可說是修行的自然效果。

以下念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是增強慧力,以定資慧,定慧等持的功夫。

五、念覺支

在根塵接觸時,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智慧會更明利。智慧的生起,就在當下身心和外境的流動依存中,照見緣起無自性,所以正念是必要的。正念愈強,慧力愈強。如果忘失正念,智慧也因為沒有依憑而減弱,很容易退失,所以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重點功夫。

六、定覺支

在日常生活中,以正念正知保持智慧光明是很好的,不過,當面臨頑強、深細的煩惱、染著,而不容易解開時,就有必要特別選擇時間地點,進入禪定,止觀雙運,然後重新回憶自己最容易「卡住」生起煩惱、染著的情境,回到緣起無自性的慧境。面對內心的結,把衝突、矛盾的心仔細看清楚,當看見它的無常幻化性,就能解開它,放下執著,回到自在、清淨。

七、行捨覺支

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心思浮躁,定不下來,智慧也會退失。這時就要以「捨」心放下一切,坦然地、不假造作地安住當下就可以了。不必勉強觀察,等到心靜下來,自然又能回到中道,見到當下的流動、依存,這是行捨覺支的善巧方便。

以上七覺支,並沒有絕對的前後次序,而是以智慧覺悟為中心,隨著心境的改變,善巧運用,漸次淨化煩惱,提昇心靈品質,展現清淨、明朗、敏銳、安詳、柔和、溫暖、穩健的心靈氣質。這是七覺支的修行和它的功能。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