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四六)

                                                                                                                仁俊

「無我」成為最新的觀念、應對,「無義」之諍就激不動意氣,身心清涼得和潤寧穩。為人成為最真的德性、事實,大公之念則捨得出一切,膽魄義勇得雄厚果敢。做人做得夠充分,學佛學得夠明決的,大體上都這麼自驗不昧,自致不匱。

胸門最敞豁的人 常聽到菩提心開示自己,心底裏總是一片大公大明;氣概最壯闊的人——常策督菩提願擁載他人,願頭上盡是一貫無私無畏;腳跟最健穩的人——常隨順菩提行出生入死,行門中都是一味不雜(神我)不偏(小空)。

不為煩惱所窘的人,都把智慧用得直覺直決;不怕苦惱所迫的人,都把慈悲用得必真必足。不誤己不負人的菩薩行者,大抵如此。

正直得一念也不隨、不縱欲私,情見則無隙可乘,出世的志性、識量與道業,非此不成。健和得一切都能忍、能拯頑惡(眾生),怨(惱)怖(怯)則無因可動,入世的神態、風操與德力,由此而來。

怎樣強化布施心?菩提心決不希求回報,只盡力回饋,恬澹知足體念(窘)苦(者)。怎樣健化忍受願?菩提願決定攝涵怨對,不滋長怨恨,寬溫坦泰造和樂。怎樣深化無著行?菩提行永不厭棄世間,能淨導世俗,不住寂靜悟本(性)空(行空積聚迴施福智資糧)。

見得一切人的條件:不著他人相,卓立個己品,不倒不避不擇捨;學得一切佛(菩薩)的精神:不忘眾生苦,能忍現實惱,必勤必正必清淨。

如何安心?為人的菩提心盡得不遺餘力。如何健志?荷人的菩提願練得不畏諸苦。如何(成為)勝行?度人的菩提行決得不離生死(不戀五欲)。

如何用直心?斷卻纏纏裹裹的私慮,肯肯決決地坦蕩無間。如何發大心?勦絕盤盤錯錯的慳貪,爽爽快快地施捨無畏。

盡讓菩提心帶頭的,想的說的決不肯浮浮泛泛,一片真誠吐肺腑——勘驗落實;盡將菩提願現前的,觸的受的都不許(樂)欣欣(苦)厭厭,一致堅忍鍛骨力——擊刺堪持;盡以菩提行作目(足)的,觀的踐的都不離幻幻(不著)寂寂(不了),一逕健廓開氣象——透脫(二乘)孤(調)(異生)墮(落)。

馬馬虎虎的做人、(相)信人,是一切苦惱的根本啊!混混沌沌的做事、昧理,是一切墮落的基因啊!

從何處熏發、體踐、增強慈悲?心肝銘記的盡是眾生血淚水火,致身致心拯苦難。從何處學習、積聚、受用智慧?寑食憶持的不離佛法道業光明,無欲無畏化世間。

從何處實驗正念?菩提心剛直得不起一念諂曲,一切作証的不離無我智觀。從何處實踐弘誓?菩提願堅銳得不說一個苦字,一向罄力的不忘為人悲德。從何處實積(成佛)大業?菩提行深淨得不雜一微濁染,一味作(準)導的不捨無性空門。

何謂菩薩精神?誠竭其己不負人,難加諸身不叫(訴)苦。何謂(真)豪傑魄力?「欲」不困身不佔有,智能豁眼能行空。

菩提心不曾離開日常活動的,就沒有自私之畏了,因為菩提心的力能與威德,時時(處處)襯現而導掖著,看的清楚踏的落實,不住自我——不讓自我帶頭領路,自私之畏就遠離了。發菩提心,最險峻的一道關卡——自私之畏;必須跳越了這,菩提心才發得足呢!

獨處時神振得足,心用得明,人格的堅毅骨力、品概與志幹,泰半以此為因;群處時氣調得平,眼看得遠,人性的善厚態貌、意地與功德,大都藉此立本。

菩提心不讓人看沒了,自看自用自增長,增長得盡讓人看真了、足了,許多人的心就熱旺、熱誠得永不灰心而發心。菩提願不讓人看弱了,自看自勉自推展,推展得盡讓人看公了、強了,許多人的願則切懇、切實得決不悔願而現願。菩提行不讓人看(停)止了,自看自動自續進,續進得盡讓人看明了、廣了,許多人的行便正直、正大得絕不敗行而成(無上)行。我們必須這麼看自己,許多人才看得起我們;否則我們就孤負了世間,依舊可憐得頭出頭沒。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