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四七)

                                                                                                    仁俊

以智慧作鏡子、造力能,做人就做得光明剛健了;以慈悲(施)捨福德、擴器量,為人就為得誠懇果決了。

正直觀成為日常念頭,必存得、用得坦泰明決,無形中佛法之鏡照得豁眼脫塵,接人待物就有番真風格、善嘴臉,無所圖而有所守。淳厚行作為一切(導化)緣頭,身持得、做得篤實挺特,有相中世間之德培得捨命施法,茹苦含辛便能夠更勤進、極溫謙,有所為而無所著。

菩提心調伏了貪念,送到手上的財就不看作我的了;菩提願平息了瞋性,受到眼前的辱就不會爆火氣了;菩提行遣蕩了痴見,邁展腳下的步就能夠上(無相)路頭了。

學佛法最應著力處:煩惱化在當下,智慧用在當前,「愛見」不行安自他﹔導眾生亟應致德處:苦迫觀於空寂,慈悲愧於空虛,「衰毀」愈振練根器。

菩提心成為耳根無間之聲,念頭與佛法則永不脫節,一等品概都這麼卓立而完成的;菩提願成為意根無怯之膽,肩頭與道義則常恒結盟,一等氣魄都這麼鼓舞而開廓的;菩提行成為身根無著之策,(法)門頭與智觀則契達夠力,一等腳跟都這麼行空而落實的。這三成作為自家必至必成之的,念念與處處,都不離乎此的,識量與德量所體踐、擴充的,才會頓改舊觀,徹展新猷呢!

智慧的大勇氣決絕地遣蕩了自私,自覺之明相續增上,塵俗中翻身豁眼的本領就夠力了;慈悲的大和性決定地化融了他(人給己之)惱(害),利他之德無間植積,頑劣中披肝瀝膽的熱誠便不倦了。身心成為這種勇氣與和性的策源地,心存的與面對的一切,則念念緣三寶,處處為眾生,活得新新健健,做得足足實實。

必持處:無聲無形的菩提心不離當前,持得著這,無義無賴的世俗之爭不動念,內在安穩澄清;必建處:有德有力的菩提願直現當前,建得了這,有恥有勇的濟世之責不卸肩,外在勞困練磨;必覺處:入空入有的菩提行不間當前,覺得了這,學佛學法(學僧)的般若之智不亂意,內外光正雄挺。

立在一切人面前,話說得正,事做得明的,其肇因:奪私而不為私所奪;處在一切福境中,智照得徹,悲擴得開的,其致力:制我(愛)而不為我(見)所制。

決不放棄自家義命以「法」為己任,集(竭)身心之力學法、知法、踐法、持法、悟法而為法,法入身心成力勢,死活苦樂之際,昭昭彰彰地不昧不離,振心練根,都以法為依止、作導嚮;法,成為自然動態,則能念注正智伏妄識,念運大悲化瞋惱,必也而畢竟如此,救眾生苦,報諸佛恩,才能從我們三業上體現、兌現得精誠、的切、足實、永不扣減不推卸。

自覺處菩提心不為大幻惑所動所吸,人前人後人中間,面目清豁得如晴空無翳,菩提願海的能涵(劣頑)能消(熱惱),菩提行門的能攝能度,都憑這番面目表徵的。

不許為個己留情戀、縱我見者,主觀與欲私,則纏困不著身心,灑落通脫法明覺;肯得為人群流血汗、敞肝肺者,懦怯與慳貪,則振絕得能犧牲,義奮德健志暢舒。

何謂發菩提心?不忘眾生不戀己,不離人群修六度。何謂建菩提願?不貪欲樂不畏苦,常練(大雄)根性伏三毒。何謂入菩提行?深觀法性不障慧,盡學(廣淨)法門為三根。

探得出大頭面能與一切人相見的,智慧的勇氣都不讓自我做主;剖得透真肺腑關注一切人的苦難的,慈悲的涵量都能學菩薩所行。

菩提心用得起用了,做人就做在智慧上不惑不混;菩提願立得成立了,為人就為在慈悲上不慳不縮;菩提行動得必動了,為法就為在堅忍上能荷能出。

暗地裏把心用得直蕩光淨,存的想的安得了心,心不累身,身能健心;明地裏把事做得公誠毅勇,說的踐的不離乎「法」,法能治惑,惑不奪法。

不肯與菩提心隔斷,用心做事處就沒許多機詐、諍鬥,心地靜寧得調柔安暢。法入乎心而以法為心,苦迫於身而以苦勵身者,大都從這番靜寧調柔中涵練成的。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