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喪禮的一點建議

                                                                                                        李紹裘

緣起:在加拿大,曾有中國朋友很徬徨,不知如何安排父親的後事,以其尊翁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家人卻不信仰佛教。另有美國、加拿大人朋友,本人信仰佛教,但親友都是友教的信徒,也常以佛教喪禮詢問予余……

有生必有死,但很少人會在生前對死後的問題親自打點。佛教徒如何面對這人生終點的問題:如何處理喪禮追悼,如何能讓至親好友安心,值得探索。

原則上,佛教喪禮之要求是盡量簡潔、莊嚴。肅穆倒不一定。不要多麻煩親友,多為別人著想。

印度佛教之傳統,死後火化遺體,很符合環保精神及節約簡潔的原則。如能考慮捐贈健康的器官,給需要移植手術的病人或醫學研究應用,就更好了。

喪禮不僅毋須籠罩著悲傷的氣氛,相反地,在我們追思及送別這親友的當下,若能積極地體會生死之無常相續,苦樂之不可執受,更有意義。故此喪禮不妨改名為追思會更恰當。

太浪費金錢和時間過長的儀式,已不適合今日之生活方式;勞煩出家人處理喪事,耽誤了他們的正常修行,也是問題。人生的路走到這一點,何不好好地利用它,做些有益於人的善舉?例如促進捐助慈善機構,鼓勵醫學器官移植,及恰好的開解親友們對生死的憂悲迷誤。

修行如實正觀的佛弟子,最好能夠預早準備自己的身後事。既減低至親好友的負荷,避免違反佛法精神之儀軌,也保証不會令人誤會佛教是迷信的、悲暗的。以下介紹一個簡單而莊嚴的追悼會程序,供大家參考。

 

  1. 邀請一個情緒安隱的好朋友作司儀。最好這個好朋友也是佛弟子。
  2. 追思會的場地,可以在殯儀館舉行,但也可以租用其他場地如社區活動中心、公園,甚至乎在家中舉行亦可,只要不妨礙鄰居就好。如採用火葬,火葬應已完成,但骨灰不必放在會上。如不用火葬,遺體也不一定要在場。主要是令會上的人,都感受清淨莊嚴而和諧的氣氛。
  3. 會上布置,可以簡單的採取亡者生平所喜好的事物。如擺設適量素淨色彩的鮮花,燃點少量之燈火、蠟燭或檀香,及播放節奏緩慢之柔揚音樂。攝影照片、畢業證書、個人藝術品都可以和大家分享。切勿擺放一般民間信仰所採用的冥鏹、三牲祭品、供果或雇佣搖鈴哭喪、術士道人等。
  4. 低調地告知到會親友不要無謂花費,寧可捐贈帛金到慈善或宗教機構。會上可以設置亡者生平贊助之慈善社或獎學金等之簽捐簿及信封等。不要人勉為其難。
  5. 司儀首先解釋追思會之大概程序。
  6. 邀請親友朗誦亡者喜好的詩文和佛教經論片段。(最多十五分鐘)
  7. 播放幾首他生前喜歡的音樂。(最多十分鐘)
  8. 司儀邀請至親好友講述亡者生平之軼事。盡量保持情緒安寧,不要有諍惱的話。輕鬆一點亦無妨。(最多二十分鐘)
  9. 如果早有預備,司儀這時宣讀亡者「欲言未盡最後的話」——古語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乎!(最多十分鐘!)
  10. 邀請一個通達佛法之善知識(出家人或在家人皆可),為大眾演說人生過程的無常變異,緣生緣滅,及佛教對如何離苦得樂之解脫道理。亦可舉出佛經中對如何了解死亡之一二則故事。(最多二十分鐘)
  11. 大眾朗誦亡者選擇之經文,或簡短之佛經,如心經及金剛經。迴向於亡者。(最多十分鐘)
  12. 善知識領導大眾,調息攝心,觀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迴向十方一切有情。(最多五分鐘)
  13. 骨灰之安置處理,可於追思會之後舉行,或另作安排。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