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迷啟悟的前方便

——講於高雄澄清寺

                                                                                                                                            超 定

僧心似水清


    今晚第一次登上貴寺講臺,面對在座熟悉的面孔,使我回憶起開山住持心固老師太的往昔因緣。原來這裡是一間簡陋的小茅蓬,由於他的慈悲願力,周詳規劃,盡力發揮,終於擴展成為觀光區內,宏偉莊嚴的名勝寶剎。十幾年前,又帶領他的高足宗道法師到美國弘法,創立澄清寺分院。他的為人,熱心公益,廣結善緣,只要有利於佛教與眾生,從不落人後,深得師友和信眾的敬仰。現在我們能有此幽美清淨道場,定期集會共修,誦經、禮懺、念佛,舉行佛學講座以及佛菩薩的紀念法會,為法思人,大家對老師太都非常懷念和感恩!另外,令我難以忘懷的一個人,剃度我、栽培我、一生護念我的恩師——虛妙上人,他與澄清寺曾有很深的因緣。道場草創,百廢待舉,經濟拮据,恩師以他有限的資源,鼎力相助,並負責安排佛事,舉辦各期慶典活動。如今,恩師與心固師已先後圓寂,宗道法師陞座住持,而我的師兄譯定法師,也繼承師志,長期來此幫忙,推行法務。由於以上眾多因緣,我才得以登上法座,宣講佛法,與大家同結法緣,真是感恩不盡!
    早晨來到澄清湖,經行於行人道上,欣賞湖光山色,花木茂盛,樓閣亭台,寶塔聳立,湖水澄清,如七寶蓮池,琉璃世界,令人有置身佛國之感!朝陽東升,鳥語花香,不期而然地哼起「三稽首」——佛法僧讚偈!身為僧團份子,和合、清淨、安樂是其本質,一向生活在這單純環境裡,天天承受如來的慈雲法雨的蔭庇,是多麼幸運啊!讚僧頌的雅音,持續地震蕩著腦波,不知不覺地獨唱起來——「稽首歸依僧,僧心似水清;水清秋月現,月現福田僧,南無福田僧伽耶!」
    成語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回想出家近半世紀以來,在清淨的佛門成長,從早年的學僧生涯,而後到處參學,雲遊四海,一輪皎潔、清涼的明月,一直陪伴著我!每逢中秋晚上,月明星稀,師友聚會一堂,講古、談笑、言志,受用各式的月餅、點心、清茶,在座的成員,清一色的圓頂方袍,雖有倫理的耆年上座、少壯比丘和年輕沙彌之別,而似水的僧心,上中下座,三代同堂,彼此融洽無間;使用著共同語言,表達菩提自性,呈現本地風光!聯誼茶會上,輪到一位沉默寡言的同參發言,他童真未泯地,背誦了一首法偈:「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薩影現中。」此刻,明月、菩薩、眾生心,像一幅絢麗的圖繪,很生動地影現在每個人的眼簾。

憶念佛陀教誨

    四十年前,先師續公上人,率領我們這班沙彌從「靈隱」到「福嚴」,繼續在佛法上做內修的工夫。晚課仍保留印公導師所訂:般若心經、讚佛偈、普賢十願、三皈依。但早課內容則改為「佛遺教經」。過去靈隱三年,只在半月誦戒晚會,由主講法師獨誦此經,用來啟發初學沙彌的信心與道行。現在規定人人要背,天天念誦。從「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乃至佛說:「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其間把修行的重點,作簡明提示:持戒、制心、飲食、睡眠;戒瞋恚、驕慢、諂曲、多欲;修知足、遠離、精進、禪定、智慧等德行。最後安慰弟子:「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痴暗。」每當憶起世尊的遺教,如親臨靈山聖境,面對慈容,覺音嘹亮,喚醒無明迷夢,念念趨向涅槃彼岸。
    佛陀警語:「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慚愧是道德意向,功德善法根本,也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慚愧,「崇尚賢善,輕拒暴惡」之意。做人自覺應該這樣,不可以那樣,事事無愧於良心,對得起社會,這種善良的心性叫做慚愧。學佛,即出發於見賢思齊的動機,鼓勵希賢希聖的意志,以達到成佛作祖為目標。這無非是源於慚愧心的開展與完成。
    學佛的道次,龍樹菩薩說:「先得增上生,後起決定勝」;提婆菩薩更清楚的說:「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知此為善巧。」修行的法門無量,人天善道,出世的解脫道,入世的菩提大道,而其道體不外乎戒定慧三學。三學的次第:依戒生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所以叫做三增上學。「戒為無上菩提本」,正定的修習,般若慧的成就,務必以戒學為基礎;否則,道基不固,空中樓閣是蓋不起來的。而戒行的受持,與懺悔一法則相依不離。因為無明凡夫,內在煩惱的衝動,外緣的威脅與誘惑,難免違犯戒律的行為,怎麼辦?「有罪當懺悔,懺悔即清淨,清淨得安樂。」為了個人的解脫,為了團體的健全,必須以慚愧心,勇敢的面對自己所犯的過失,痛切懺悔,已作之罪令消滅;未作之罪,下定決心,不敢再作。這是顯示了:佛教的德行,由慚愧心故得止惡行善;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進修禪觀,實現正覺的解脫。

音聲佛事度眾生

    做為中國佛教徒,真是莫大的福報!我們的祖師大慈大悲,慧眼獨具,有先見之明,知道後代的子孫找不到修行的門路,對聞思修的正道,不得其門而入。學教,法海汪洋,茫然無緒,把握不到重點。修定,離五欲五蓋等,具二十五方便,談何容易。三學八正道,修三心行六度,難度又太高了,且從懺悔一門下手吧!談到懺悔法,有作法懺、取相懺、實相懺。由淺入深,先事懺而後理懺,實行起來還是頗感困難,力不從心。因此,我們的祖師發大慈悲心,編製一套套的懺悔儀軌,供信眾照本唱誦,禮敬三寶,稱念聖號。如八十八佛洪名寶懺、大悲懺、藥師懺、三昧水懺,最為普遍受歡迎;長部的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時下也很流行。還有各宗專修的法本,如淨土懺、彌陀懺、地藏懺、法華三昧懺等。古德勸人念佛拜懺,強調其不可思議的功效:「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句,福增無量。」這也難怪華人佛教團體,多半信徒不聞法、不靜坐、不齋戒,而每逢禮佛拜懺的活動,從不缺席。經懺佛事興隆,不論出家與在家,一體同風,樂此不疲。舉凡世俗的婚喪喜慶,祈求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或是往生淨土;佛門共修,各種法會,都不離音聲佛事。楞嚴經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古德提倡:「唱誦利人天」。一般的根性如此,為適應眾生的需要,這該是最殊勝的妙方便吧!


禮懺功德殊勝行

    依原始佛教,懺悔的意義是本著法治、民主、自由的精神,以大眾集合開會的方式,來處理僧團成員犯規的行為,經過懺悔出罪的手續,即回復清淨比丘僧的身份。大乘佛教興起,懺悔的內容擴大了,懺悔的對象不再是現前僧伽,而是現在十方諸佛;懺悔的罪業,延伸到過去世;所懺悔的不只是業障,還包括煩惱障與報障的三障。大乘三聚懺悔經則說為五障:「諸業障、煩惱障、諸眾生障、法障、轉後世障」。觀經說,罪大惡極之人,於臨命終時,懺悔念佛,即得往生西方。後期佛教的懺悔業障,與念佛法門關係密切。如通用的懺本,除懺悔文外,必有諸佛菩薩名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唱誦功德,自利利他;「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中國佛教徒把它當做個人修持、弘法利生、住持佛法的善巧方便,不是沒有理由的。
    念佛得救的例子,如大悲經所載:過去有大商主,率領一班商人入海探寶,中途遇摩竭大魚的災難,大家一心念佛、合掌、禮拜,稱「南無諸佛,得大無畏者,大慈悲者,憐憫一切眾生者」。彼摩竭魚聞佛名字,禮拜音聲,生大愛敬,得不殺心。眾人因得安隱,免於魚難。至於聞名稱念而滅罪的經文,不勝枚舉,如(一)、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說:「其有聞寶海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歡喜信樂,其人當得七覺意寶,皆當得立不退轉地,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卻六十劫生死之罪。」復次,「聞寶成如來名號……卻五百劫生死之罪。」復次,「聞寶光如來名號者……五體投地而作禮,卻二十億劫生死之罪。」(二)、千佛因緣經說:「時千聖王聞千佛名,歡喜敬禮,以是因緣,超越九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之罪。」(三)、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說:「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勤誦藥王藥上二菩薩咒;亦當敬禮十方佛;復當敬禮過去七佛;後當敬禮五十三佛;亦當敬禮賢劫千佛;復當敬禮三十五佛;然後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晝夜六時,心想明利,猶如流水,行懺悔法。」以上所舉經文,都是念佛滅罪得救的聖教量。
    佛教每於念誦功課完畢,唱回向偈:「禮懺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摩訶般若波羅密。」誠如般若心經結尾所言:「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念佛禮懺是易行道,殊勝的方便法門,依方便趨向究竟;易行道即為難行道的方便。聰明的讀誦受持者,對音聲佛事,功德無邊,應作如是觀。

西元二千年五月二十八日於山仔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