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 (四五)

    對聖者的開示,從聞熏中思惟、體解得直覺、直行、直捨(舊習)、直持(正法),捨的不留餘地,持的不忘一念,三業上的清淨印象與優良氣質,則日見篤淳端嚴,出世解空而入世度有(情)的,對聖者的開示,總是這麼會心起行,注念成觀,不敢、不肯虛度時日。

    菩提心成為自然之心,自覺之力警呼得不肯自昧,不墮情境見網,身手上表現的就沒什麼遮困得著了。菩提願成為決然之願,自致之德責成得不忍自藏,不耽命根資財,意境上觸思的就沒什麼可流連的了。菩提行成為廓然之行,自入之門通豁得不許自止,不入「化城」歧途,腳跟下展邁的就沒什麼能誤限的了。

    大利不動心,大名能致實,大福不歸己,大慧常隨佛(學);銘於心注於目的,都不離乎此,終必契乎此,淨健的身手與明正的意象,則成為自家的善性與決性;「佛種子」乃是這麼(熏)練出來的。

    菩提心發得朗暢寬豁了,臉上就不會爆發大惱,因為心底裏有一片清涼啊!真智光與大悲潮,都從這片清涼中燦湧出來的。

    「妄識」受到「正思」的對治、拗轉、警點,不為戲論誑惑、染業勾攝,理智察悟的不落邊際,事緣施為的不肯促狹。行住坐臥與出入往還之際的種種現行,內明外健得昂頭振心,改頭換心,徹頭徹心底改換一番,人就會做得一新而永新;活得這麼一新永新,不賴佛亦不負佛,能學人(之菩薩精神)亦能(有)度人(之身手本領),則日見增上,勤勇而奮迅不已。

    一正到頭的人,菩提心都處處直現當前,念頭不亂情不染;一挺獻身的人,菩提願都時時疾呼胸門,肩頭能荷苦能當;一淨豁眼的人,菩提行都路路邁越故步,關頭能立緣能擇。

    從何處體驗平靜寧明?空性解悟得寂寂了了,嘴臉溫和消鬥諍。從何處積發熱摯精誠?(幻)有(事)相施展得光光足足,胸懷淨曠離佔取。

    發心、用心最應注意處:菩提心念人之恩不念怨,忘怨思恩報不已;立願、增願最應著力處:菩提願愍世之苦不耽樂,捨樂拯苦常奔波;起行、(久)續(無量)行最應展(戒)足處:菩提行擇業之淨不受染,以淨治染必精嚴。

    跟諸佛菩薩學智慧,因緣察解得不混不惑,坦坦朗朗地人做得徹底明決、脫落;與諸佛菩薩爭慈悲——「彼既丈夫我亦爾」,德義表現的必真必足,健健澹澹地(個己之)命看得一芥輕微、肯定;這麼樣久學諸佛菩薩堪耐難惱,不乞諸佛菩薩垂賜福祐;諸佛菩薩的無染形象與無量底蘊,才能從我們三業上多少有些體現、表現;我們才能從三業上與諸佛菩薩相通,與一切眾生相見呢!

    菩提心用得深切的明驗:不讓自我作主,意念柔平氣貌寬;福慧與悲德的增上圓滿,都憑著這番明驗作基因。

    柔呢,柔得消融自我,不諍不(為己)慮;剛呢,剛得操持佛法,不怯不矜(狂)。最和善而正直的根性者,沒一個不是這麼剛柔分明的;我們現在最應著力、盡力調練的,也就是這麼種剛與柔啊!

    活得不忘菩提心的,內在都不肯為自私矇混、牽掣,心目清醒,身語雅正不逸亂。奔波於人海中不惑沉而懸的直趣,涵育於法海中堪攝持而探源深徹者,其菩提心總是這麼活靈活現、不昧不濫的。

    怎樣才能振作、操練、創造、完成最新型的人形象?內不為我愛所困,外不為人情所惑,身心手眼一起明快得淨落澹脫,勤勇昂健。視此最新型之人形象,為吾人生命、生活必須、必應、必能學習、積集、充實之力德與悲智之代表或化身者,我們在人面前說的、人中間做的、人背後撐的,不論有形無形,人家看到的,自身體肯的,才不會感到虛誑反悔,吸得著人,發得了己呢!

    以智鏡照心,則能化惱而安心,心安則理易明,減輕惑困眼光遠;以慈德養臉,則能致和而發臉,臉發則事易成,擴充利樂器量寬。

    真肯讓人家活得比自己好的,菩提心都不屑盤算財物;真能為他人解決問題的,菩提願都不許吝惜時間;真想為世間造廣淨之力的,菩提行都練得忘卻疲怨。

    人情世故中不讓妄識隨波逐流,靜耐得韌韌挺挺,人格堅貞常泰然;佛法源頭上盡依正觀識(緣)性達本(寂性),勝解得精精微微,心地安穩不謬疑。

以菩提心調教嘴臉,說話表情就會顧到他人尊嚴;以菩提願勖勉道(德事)務,茹苦含辛則能奉獻自家利樂;以菩提行諦觀一切,入世作業便能勘得鉅細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