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

 今天是「佛法度假」最後一天,適逢莊嚴寺觀音法會,趁此機會講些觀音菩薩功德。

據與密宗有關的經典記載:觀音菩薩久已成佛--「過去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悲願深廣無量,所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從一分大乘經看--諸佛永不入滅;大乘經特別詳說報身佛(法身佛與報身佛「如日與日光」),淨土中無盡的莊嚴、瑰麗與殊勝,顯示著佛果功德的最極圓充而賅遍。「佛後普賢」的思想由是而風行起來。觀音大士以慈行著稱,這在多苦多難的娑婆世界真是太急需了!我國有句諺語:「戶戶觀世音」,吐露出人們對大士最傾誠的心聲。

大士成佛的德號:「正法明如來」,佛果的如來--正法;如來與正法,可說體同名異。因此如來與正法,成為相互關聯的不可析體:如來從(三世一如的)正法而來,正法由如來而顯;從正法的最極清淨邊說,如來佛果非正法則莫能證得,這就顯出正法的無比重要、尊貴;因此,諸佛莫不「以法為師」;就連過去入了滅的古佛,也還在寶塔中聽法或說法,這就更顯得正法的希有、殊妙!正法,亦可作實相解,從悟解實相的導力說--大乘經(請注意:切勿誤解「本教」為小乘),廣讀、深思、深悟大乘經,服膺得念不離、行不忘,實相從現實生活上體見得一天天親切,佛陀之法也就從生命上用得漸入真實。解脫行與菩提願,都奠基於真實上。菩薩的徽範--佛陀,心目中不離佛陀的菩薩,對諸佛所證的實相--正法,總是縈迴繫念得寢饋同在,正法就這樣的從悲智交加中綿續著。

絕多數的有情,對娑婆世界的正面精神(意義)--「堪忍」,意會而能發揮的太少了。有的生來就非常苦惱、無奈,有的雖眼前樂利,一轉瞬又掉落苦惱深淵,頭出頭沒地捲洄不已。無量劫來的觀音菩薩,最能體肯娑婆的正面精神,更能於娑婆發揮耐苦練悲的弘願;成為「悲增上」的大菩薩。「大悲為上首」的大菩薩,莫不與「一切智智相應」,以「無所得為方便」作基石。總括地說:智與願為核心。悟入正法的親因--正智;正智與正法的結晶--「大地菩薩」,正智契配著正法的菩薩,願力中的行門必然多型多樣。大菩薩於無漏法智的察觀中,深知、遍知芸芸有漏有情的所向、所取,總是離不開「五取蘊」;五取蘊與「三愛」(染)交織相錯,遂而構成「法生苦生」的苦命兒。誘致無量無數苦命兒的「蜜藥」--大慈悲,酌量給他(她)們服用的適量了,然後以正智觀機導拔之。這樣看,不但無所得是方便,大慈悲(心行)更是方便中的方便了。觀音大士盡以「慈眼視眾生」,所以他那莊嚴祥和的「妙相」,形成了莫可名言的吸人而感人的巨力真德。

流轉中的塵勞有情,總是執著一個實在的我,由於彼此間相互執著實我,於是乎無量苦惱更迭地叢積,釀發不已。緣起「假名」的眾多生命,從佛陀的慧眼看來,本來無我無性,僅是五蘊的緣聚緣散,不常不斷的如幻相續。

缺乏正見的泛俗有情,不了解身心由雜染的緣起所感,都妄執身心有一實我流轉著,或妄執身心當下即是真我。這,即便是世間聖哲所說的「天命」與「天性」,也還是自我的變形。佛法不共於世間的特質--「緣起無我」,這是佛法與世法的分界線。大悲與緣起相應的觀音菩薩,證入究竟永恆的正法,從正智中斡運著無限悲情,伴隨著悲情的智光,照治、破解有情的實我,使之遠離生死大苦的困迫、流轉。

菩薩於極久遠的因地中修學的--正法,正智察照著正法,正法體印、徹悟得透遍了整個身心,由身心而比知一切境相,莫不勝解得無我無性。到得這般田地,身心與境相都完全契入了「空相應緣起」。從此,身心變成了法化的身心,境相也轉成了法化的境相,舉心所知、舉目所見的,無一不是空寂,也無一非假名了。不離於空的假名,從空相應緣起中把假名用準當了,巧善了,懃懇了,充盈了,活呢活得活絡絡,默呢默得默融融,活絡默融中脫盡了見造(生死)情續(流轉)的繫著;而能於生死流轉中不增惑業,常增智願,則成為「法身大士」。

學佛,最渴求、健羨而崇慕的--「法身」,大菩薩們分證法身,諸佛圓證無上法身;最極究竟的圓滿法(報)身,乃是學佛者惟一追求、嚮往的目標。從諸佛菩薩互為因果邊看:由菩薩說法才有眾生求證佛果,菩薩為因而諸佛為果;由佛陀出世才有發菩提心的人,諸佛為因而菩薩為果。世出世間最雄偉、高尚、究竟的事行--莫過於求成佛,因為一切最殊勝、最希有的正智與妙理,大事與真力,惟有佛陀才能具體握攬,全面闡詮。諸佛菩薩的淨妙法身,普遍地受到眾生的仰敬與瞻效,都因為他們具有最充分的光力與德能。這,顯示著諸佛菩薩的徹證空性,而絕不落入空洞;高唱有為,而決定遣除有著。觀音菩薩就是秉此胸懷,於娑婆世界普現(色身)普應(群機)的。

因地中的觀音菩薩,從無量無極的大悲心行中,深入而遍入眾生種種族群中,從智觀中洞見久遠以來的自己,若身若心的莊嚴,若力若德的自在,凡此,都憑諸佛的導教與眾生的助援始克獲致。因此,觀音菩薩的心目中,總是將諸佛與眾生相等地感敬、感激。成佛,是由度眾生而成佛的,儘管諸佛的導教顯得極其重要,但若缺乏了眾生的助援,或者沒有了眾生,則怎也成不了佛。以悲心而深入眾生界體貼、體護得無微不至,與眾生化融為一體;以智心而深觀眾生心,點轉、點活得無一(人)不通(洽),與諸佛菩薩同立於一線;就這樣,怎樣的敬待諸佛,也怎樣的敬待眾生。從眾生給予菩薩的一切助援看,菩薩的色身藉眾多的助援才活得健康、生動;從諸佛給予菩薩的深妙訓誨看,菩薩的法身藉至善饒益,才悟得淨廓透達。念念不忘眾生助援的菩薩,事事表現的也盡是護念眾生了。護念得最熱摯而切真了,觀音菩薩則被釋迦佛稱讚為「施無畏者」!

觀音菩薩一逕肯認著:無始迄今一切眾生給予他的太多,太多!因此,總覺得虧欠的計數不盡,酬償的直等於零。從這樣的觀點中出發,對眾生的心境當然總是感恩報德了;對眾生看作盡是成就自己的恩德者,感激、感敬眾生的心情當然最懃懇、篤淳不過了。菩薩行就這樣流溢出不同於一般慈善行者;也惟有如此始能從無盡時空中普施無厭。大悲行願的深厚蓄培、鼓提、推展、充沛,全憑無盡的普施無畏的超特精神,恢廓心量。大菩薩們直向諸佛看齊的,首先就是這麼的的實實地徹底體踐著。一般所說的「學佛」,那可太高攀了,其實應先體認大菩薩們的這番精神與心量,然後從待人、「忍人」中見之於事行。大乘的利生事行,最首要的--布施;布施的特徵:奉獻得什麼都不再看作自己的,無條件捨的捨得敞敞豁豁,親親敬敬。無私無隱與無畏無量的大公大健,就這樣自自然然的吸得著人,也這樣學得上佛的。

普施無畏的觀音菩薩,寓大悲於大施,藉大施增大悲;以大施大悲配應著大智,從智觀中能擇(定其所需)而不棄;能施而不(逗)縱(其所貪);能滿其所求而(所施)不盡;能代(眾受苦)而必決(毅果敢),如此巧善而周致的布施,真可謂「三檀等施」了。布施的底襯--除了大悲大智,福德尤其顯得極重要、需要。策弘願利眾而享用淡薄,迴施得了了盡盡,淨福則無盡的絡續而至;練大忍淬己而施設淳誠,笑迎得熙熙足足,(至)明(之)德則無隘的數數而顯;福淨得脫(了無所著),德明得徹(靡有所遺),無盡無隘中永恆得無厭無畏,智深悲健與心空手快的菩薩,其言行總是如此的畢畢真真。觀音菩薩徹底地體肯著:自身獲致的圓滿功德,盡是由一切眾生的助援而來,為著報償眾生大恩,無畏施成為最懃懇、最永恆的天職。我們參加觀音法會,亟應學習觀音精神--練磨、發揮他那雄偉的施無畏精神。 

九七年十月講於莊嚴寺觀音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