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816.gif (13347 bytes)

若以六根入門,外易離境,內可觀心,可說是居於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

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觀察到根、境、識的依存緣起,頗為善巧。

            

 

修行的法門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願,有些重智慧,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禪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離苦得樂、自覺覺他;無論任何法門,都要能達到心靈品質的提昇,包括明覺度、寧靜度、柔軟度和開放度,否則不是修行有偏差,就是功夫不夠。

基本上,修行是整體的,包括身、口、意的淨化。對於一個還沒有完全決定修行方式的人來說,修行方式的抉擇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個別性的考量和一般性的考量。

個別性的考量與個人特質有關,例如佛陀時代的兩位出家的修行人,在出家之前,一位曾經是琴師,另一位曾經是守墓者。原先,琴師修的是不淨觀,守墓者修的是數息觀,久久不得成就。後來,佛陀知道了,就把他們的修行方法相互掉換過來,結果都成就了。原來,這位曾經作過琴師的修行人熟悉音律節奏,數息才是符合他根性的法門,而另一位曾經作過守墓者的修行人,則早就熟悉死者身體腐爛的過程,不淨觀正是符合他根性的法門。

每個人適合的修行法門,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喜好來選擇,例如:好思辨者從智慧入門,依從性格者由信願入門,而好簡單者可從禪定入門,熱心者則可由慈悲入門。然而,入門之後的修行,則以定慧為中心,依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六界等皆可為修行的下手處。但以現代人普遍定心不足、心思混亂的情況,以「識」、「蘊」(心為主)來修行,實有力不從心之感。至於,以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境為主),則現代人普遍染著塵境,無力超離,如以污洗污,難以清淨。

若以六根入門,外易離境(心力放在根與境的區分,當下就可以離境不染),內可觀心(隨著六根,溯及心識),可說是居於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觀察到根、境、識的依存緣起,頗為善巧。

當然,依六根修,還是有一些方法、要領的。例如,以眼根為中心,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眼睛(包括整個視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覺知眼睛的移動、聚焦,你將會發現它就像錄影機一樣,眼前的影像如實地映現在螢幕、底片上,除了一堆色彩、形狀之外,並沒有實體的存在,必須透過「眼識」區分這些色彩、形狀,再加以分類,形成主體和背景、動態和靜態、個體和整體。在還沒有經過意根、意識的作用之前,沒有命名、比對,它是單純的影像接收和儲存作業而已,有點類似電腦的掃描和顯像處理。要等到透過意根、意識的分析、解釋才開始呈現出意義,例如:房子、這是房子、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漂亮的房子……等。

觀察和分析是不同的,分析要透過思惟,觀察則不需要,也就是直接去經歷、接觸它!當以眼根來修行時,眼對色生眼識的整個因緣,可以知道沒有能見的我或心,也沒有色(房子)的實體性,這就是緣起性空的實相。這種思惟、觀察就是智慧;思惟是思慧,觀察是修慧。

同樣的,依耳根修時,把注意力放在耳朵(包括整個聽覺器官),感覺上,它就像接收器一樣,接收各種高低、大小、音色不同的聲音。只是聽,不需加以解釋、分析。

鼻根修時,觀察鼻子就像感測器一樣,接收各種香、臭、各式各樣不同的氣味,不需加以解釋、分析。

舌根修時,觀察舌頭就像實驗室的測試器一樣,接收各種酸、甜、苦、辣、各式各樣不同的味道,不需加以解釋、分析。

身根修時,觀察整個身子就像感測器一樣,接收各種冷、熱、痛、癢、酸、麻、滑、澀、各式各樣不同的觸覺。

最後是意根,這是難度較高的修行,經由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色、聲、香、味、觸五塵的訊息進入大腦,意識作用即加以分析、解釋、記憶、推理、感受、判斷,這是屬於心理層次的活動,觀察較為困難。而一旦有能力觀察內心的活動,修行就進入較深的部份,更進一步可以領悟到,「心」只是意根接觸法塵所起的作用,沒有它的實體!

例如,當眼根看到紅色的蘋果,鼻根嗅到蘋果的香氣,手觸摸到它的光滑,放在嘴裡吃,舌根嚐到它的滋味,心中生起「好吃」的想法和愉快的感受,下次到水果店看到蘋果,腦中就浮現上次的記憶,口水都分泌出來啦!這就是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的觀察。

依六根修,是定與慧的修習。在正念正知之中,收攝六根,不散亂、不昏沈,即是定。這不是封閉式的隔絕外境、專注於所緣境,而是了了分明、寧靜、安住於當下所發生的現象。收攝並不妨害日常生活,且對我們的心有適度的防護作用,不致因為攀緣塵境而生起種種煩惱。

其次,依於六根也可以修習智慧:就在六根對六境生六識的當下,現觀其無常變化、因緣和合;這不是想像、推測,而是實際的觀察和印證。在動態之中,固然可以立即確認它是無常變化,例如一天的活動,內在的身心、外在的環境,都是不斷地變動的;至於靜態之中,也不表示永遠不動,時間拉長就可以發現它的變化,例如人會成長,也會衰老,房子、車子、用具,久了會變舊。如果更細密的觀察,它只是呈現外表的穩定、平衡狀態,而內部其實是變動的,例如:湖面的水,遠看是平靜無波的,近看卻有小小的漣漪。又如在靜坐時,身體雖然是不動,心跳、呼吸、血液循環卻進行著,維持生命的機能。

因緣和合的觀察也是如此,無論動態或靜態,都由於因緣而引發,或是內在的因,或是外在的緣,都可以促成改變,例如:因為工作的收入才使銀行存款增加,因為伙食、繳貸款、買書而銀行存款減少;至於靜態也非單一性的,而是眾多因緣的聚集、結合而成,例如:一只金戒指,那是結婚戒指,它含了工匠的巧思,以及夫妻倆對它造型的欣賞,更代表對夫妻感情不變的期許,這就是它的因緣。也就是說:金戒指不僅僅是金戒指而已。

由於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的觀察,確認無常、緣起的事實,知道其中沒有固定性、絕對性、單一性、實體性,諸法無自性,空寂無我。心不執取,戲論、攀緣止息,不貪不瞋,自在、平靜,這就是修習六根法門的法味、法樂啦!

nat02bt1.jpg (1554 bytes)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