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jpg (16425 bytes)

仁俊法師法語 編輯組輯錄 文責編輯自負


在家學佛和出家學佛在知行上有什麼異同?

出家和在家在見解上是相同的,在行為上有一些特殊的不同:出家是「不對自我增感情,直向眾生發願德」,出了家,一方面持好比丘戒,一方面在菩提心上發揮菩薩的精神。菩提心是慈悲和智慧力的總和,有了智慧,控制、消融一般自我的觀念。因此,真正出家的人,不再像一般人一樣,對自我增加感情,換句話說,不再為自我著想了,積極地一直向一切眾生發願,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是出家應有的態度。

在家是「善用其情願導情,願摯慈充覺有情」:在家學佛要善用情。我們通常說情如火,火可分為三種:一、物質的火,我們現在用的電、瓦斯等,或古代的鑽木取火,屬於物質的火,物質的火能煮物、能消毒。二、情火,人類生命的感得是情火,假使完全沒有了情了,就沒有了生命的動力,所以我們生命的感得主要的力量是情。如果情用得好,它的力量相當大,用得不好,問題也非常嚴重,好比火用在正常的方面,能夠維生,增加暖氣,消除酷寒,用得不好,會毀滅很多東西,甚至燒毀自己,所以要善用情。三、佛法的智慧之火,智慧和火一樣,任何東西一接觸到熊熊大火,總被燒得乾乾淨淨。學佛法,能得到了智慧之火了,所有的煩惱、妄想,都被智慧之火完全燒毀,換句話說,身心徹底光明了。

怎樣才能把情用得好?要以願力導情,因為情有偏重性,一向酷愛自己,儘管有時也關心他人,但到了必要的時候,就完全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了。現在你把情和願配合起來,客觀上見到許多人受苦,發願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以願的力量,來指導情。這樣的情是大的同情心,大的同情心是願力開始增長的動力。願非常真誠,在諸佛前發願,於眾生有真正的承諾。願真誠了,真正的道德心--就是慈悲,才能充實。因此,即使是在家居士或是菩薩,能善用其情願導情,更進一步,願真誠了,慈悲充足了,看到眾生有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樣,自然而然情不自禁地積極為眾生奔走、呼籲,這是在家菩薩的一種責任,菩薩精神的開始。

從根源上說,釋迦佛過去都是行菩薩道的,積功累德,才能感得今生的佛果。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活在僧眾當中。僧眾大致說有兩種根性:一、鈍根,隨佛修學,斷煩惱,急求解脫,以解脫自我為目標。二、利根,見到佛之所以為佛的主因,在於佛生生世世面對人間,活在人群當中,學一切人的長處,也將自己所學的貢獻給一切人。所以,菩薩一開始跟一切佛學,也跟一切眾生學,把一切眾生和一切佛的種種功德智慧都學得充實了,才有條件和力量去貢獻一切人。佛在世時利根的出家根性,不斷地和佛生活在一起,體見釋迦佛的精神,因此菩薩道的開始,從出家眾中發展出來,發展久了,此種精神深入社會各階層,許多利根的在家居士,不論從事軍政或士農工商,遍於各階層,接觸到利根弟子的實際行為,深深地受到感召,因此,各自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把所學的佛法表現在身心上。
這種例子在大乘經中不勝枚舉,譬如『華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座下的善財童子發心學佛時,年紀尚輕,還不足二十歲。他受了文殊菩薩的指點,向古代的東南印度走去,逐一參訪每一條路上或每一個國家各階層的學佛者。這些學佛者都是行菩薩道的,而且都是在家居士,完全通達了某一特殊的法門,運用自在,就他們所了解的,可說是完全把握了佛法,但是他們非常謙虛,對善財童子說:我只懂得這個法門,另外還有許多的善知識,你還要一個個地參訪。如此展轉介紹,善財童子參訪了許多的大菩薩,心境舒暢,把許多大菩薩的功德都攝取到自己的身心,智慧和內在的力量增加了,所以雖然年輕,已經具有了每一個菩薩特殊的功德。

就像這樣,佛法的推動,是由佛法的青年出家比丘開始的,推動得普遍了,深入社會各階層,各階層的人物(許多是領袖人物)學習、貫通了佛法。所以,在家居士如果能接受佛法,把佛法看成自己的,不論從事什麼行業,只要配合佛法來做,就是你教化眾生的一個法門,也就是體驗、發揮你所做的、所悟入的那種特殊精神。

所以,在佛法中,如果你要出家,就不能同一般人一樣享受情的幸福;如果你要做一個在家居士,就要善用其情,家庭才能融洽,家庭融洽了,才能導情。進一步說,佛是不絕情的,佛是多情的,中國人有句話:「多情乃佛性」,佛的悲情太充分了,向無盡的方面發展,唯其如此,才能普遍地關涉一切眾生

 ※※  一般的在家學佛者,總是受受歸依、拜拜佛就好了,其實這是最起碼的層次。從原則上說,出家人應知應行的,在家學佛者同樣應知應行,好比空氣、陽光、水,是任何人不分種族、國界都需要的。如果你要做一個真正了解事理的人,或者進一步以理導事,以事會理,出家人懂得的你也要懂,出家人行的你也要行,只是生活上的方式暫時的不同,應解應行的則完全是一個樣。

 ※※  佛法所說的僧伽,狹義地說,指出家人;廣義地說,在家人也叫做僧伽,為什麼?如果你過去有宿根,現在有殊勝的因緣,能把佛法看成自己的,一切生活都佛法化了,認真地修學,儘管過的在家生活,可以斷除根本煩惱的,所作所行就身心清淨了。身心清淨了,以理指導事,做任何事情都不違背真理,這樣也是出家的生活,而且是真正的出家者,為什麼?一個在家人能夠做到這種程度,比那些虛偽的出家者真不知高貴多少倍。

佛法是哲學嗎?和世間哲學有什麼不同?

就相似的方面說,佛法近於哲學而與世間哲學不同。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大思想家都是講哲學的,他們當時所講的哲學包括所有的一切,以智慧清楚地分析事事物物,這在他們看來就是真理了。世間的哲學講「形上」--「『形上』『本體』究實理」,不僅古代哲學如此,現代哲學也大致如此。形上與形下相對,形下就是形而下,凡所見到的一切--人、山河大地--見得清清楚楚的,稱為形下;「形上」指真正的真理是超過了形而下的,它是形上的,是真實的,世間現象雖然千差萬別,但千差萬別的現象是從根本的「本體」中發生出來的。所以哲學講形上、講本體,認為是真實不變的。

佛陀所證悟的,和世間哲學形上、本體的主張根本不同。「佛陀徹證二種空」,佛法講空,分門別類雖多,但最基本的是兩種空:一、「自性空」,也就是「自無空」。一般人以自我為本位,認為自我是實在的,根本不空,印度的外道,都是這樣說法,一般的凡夫,也是這樣的想法。佛法否定實有自我和自性,說沒有自我、自性這回事,只是眾生的妄想執著。二、「畢竟空」,畢竟空是普遍的、原來的就是一個空,這個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眾生起種種的執著而認為實有的東西,佛悟入都是因緣幻化所成的,因緣幻化的東西,表面上看來,有這、有那、有一切,從佛法上說,有因、有果、有因緣,但這些都是種種條件構成的,你不能執著它;心理上最後單獨的一個念頭或物理上最後一個單元是不存在的,從現在的科學上說,也都是無法成立的。所以佛的智慧說自性空、畢竟空、普遍空,和世間哲學形上、本體的說法完全相反。

從智慧的認識方面說,佛法重於智慧,哲學也重於智慧,所以近於哲學,但是與世間的哲學研究的結果,一個講求畢竟空,一個講求實在的,二者歸結完全不同。

為什麼佛法反對持咒?

有人聽說佛法反對持咒,說咒是外道的,就不歡喜了,認為這是毀謗佛法,他說:許多大乘經上不都有咒嗎?中國過去的寺廟早晚課誦,不也都是求天龍八部加持嗎?從根本佛法說,這些都是不對的,咒是古代婆羅門最重視的一個東西,好壞皆有,甚至殺人傷人的也有,所以佛在阿含經中說,出家比丘在任何情況下,不論病得再重,苦得再苦,假使持一句咒,就要墮地獄。為什麼?不像出家人了!學了婆羅門法了!大乘佛法為了適應廣大世俗的要求,也有咒,但它的咒都是變相三寶的名稱--佛的名稱,法的名稱,或者種種清淨的名稱--雖然還稱為咒,事實上和外道的咒不同。

平心而論,真正的持咒有其作用,能讓你專心,心無二用,幫助你得定,但它本身不是定。但一般人持咒的心態都差不多,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求到的,說持誦大悲咒,就都求到了,這樣求靈感的持咒,說實話,是功利主義。從根本佛法說,因為婆羅門特別重視咒,咒危害人類極大,所以佛不准持咒。至於天龍八部的加持,天龍八部都是歸依佛法的,不論那一方面都沒有人類強,惡性很重,惡龍發起脾氣會殺人。當然,從好的方面說,他們歸依了佛法,心性轉變慈和了,誠心來護法,佛很寬大,說:你們來護法也可以。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畜生或是天道,才讓他們護法,佛並不需要他們護法。從原則上比起來,若天若龍,遠比不上人的智慧和力量,你現在還顛之倒之,求他加持!有人說,作了法見到大腳印,說天人下凡了,大驚小怪的,說實話,這些人摸不著佛法的邊底。真正的佛法要把這些幻相都推掉,天人下凡沒什麼了不起,你不要重視他。所以學佛法要有特殊的精神與知見,才能把握純正的佛法,沒一點僥倖和高誑,才是學佛的正常態度。
nat02bt1.jpg (1554 bytes)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