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四念處的重要性

釋繼如

        這期主要從四念處的經義說明佛法解脫之修證和正法得久住二方面。

        在漢藏及南傳巴利藏兩大藏經傳承中,提及四念處者不勝枚舉,計有九十八經之多,分別載於漢藏的中阿含、增一阿含的四意止經及巴利藏的中部、長部阿含等處,茲將經文內容結構說明於下:

   解說四種奮發提起--四念處

    ()身觀念處(五項)

        (a)觀出入息

        (b)四種威儀(行、住、坐、臥)

        (c)正念照顧及圓滿覺醒

        (d)觀不淨身

        (e)九種棄屍想觀

    ()觀感受

    ()觀心

    ()觀法(五項)

        (a)五蓋纏(貪欲、瞋恚、懈怠、掉悔、疑惑)

        (b)五取蘊聚(色、受、想、行、識蘊)

        (c)六種內外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d)七覺支(覺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e)四聖諦(苦、集、滅、道聖諦)

        佛在世時觀機逗教,應根機的不同給予種種修行法門;佛陀臨涅槃時,弟子問佛滅度後,應依何而住,佛答曰:「佛在世時,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四念處而住。」雜含六二九經中尊者阿難和跋陀羅比丘談說多修習、勤修習四念處,能令行者得不退轉。雜含六三一、六三二、六三八三經說四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愛,未度者得度彼岸,令修習者得阿羅漢聖果位。正如『念處經』所特別提出的四種奮發提起醒覺念處觀照的方法,決定是「淨眾生、度憂悲、滅苦惱、達正道和證涅槃」的一道坦途,這可說是修會通三乘共修證的法門了。雜含五四二、六三五兩經說:「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者,當住四念處。」(大正2141a)「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正2176a)

   阿羅漢、辟支佛及佛菩薩乃是佛教的三乘聖賢,是超脫世俗執取的聖人﹐但由信願、慈悲和智慧的涵量不同而有差別。雜含五四三經說聖人捨離重擔,離諸煩惱,正智心善解脫,住世期間還是修四念處的。因為四念處能恆常的自護護他,如雜含六一九所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什麼是護他自護啊?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相應部四七、二二)「念處相應」提到四念處的修習是世尊般涅槃後,正法久住的因緣。  

        二千五百年前悉達多太子降生之時,印度各方面正處於混亂狀態。原先雅利安人文化頗高,道德表現與文化亦相稱合。迨至佛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之際﹐雅利安人確立了種姓制度後,其文化與道德因之滑落而失去維繫社會的作用。最高階級婆羅門的宗教觀--神我論--建立在知識上,以神我的知識為其最大把柄,以宗教神籠罩一切知識﹐無論祭祀、祈禱、卜筮、咒術、教育、用兵、養生等各方面的知識,莫不與其私欲相關連﹐這與西方中世紀寺院僧侶以宗教壟斷一切學術相同。宗教師掌握一切知識,自以為是智慧者﹑不凡者。世間絕大多數宗教的共通點:就是從上而下,從下而上(此種直上直下的世界觀,造成不能向無盡橫面溝通的促狹心境,古來西方神教似乎也是如此)。此種以上制下的思想﹐視自己為梵天或上帝生,性格中薰習成一種高慢感﹐加之傳統知識、禮儀的強化與訓練,尊嚴感就愈發強烈起來了。婆羅門位於「四姓」之上﹐從其種姓尊貴的優越感中,輕視剎帝利、毘舍、首陀羅等族﹔又操控知識﹐自尊自大,凌蔑一切,倡說大梵天的威權是恆常、永樂、真實和清淨的。這一切皆與以教制政有關:他們有的直接當政,握教、政二權於一身;有的間接干政,但總說是以教馭政。強烈的政權及嚴格的階級制,不能給予人人平等和幸福,時代因而起了反對的聲浪:釋迦牟尼佛正覺緣起法的無我性,諸法無實的寂滅性,就是以四念處的深觀無常、苦、無我和不淨之宇宙本質,否定了婆羅門大梵天的老路--常樂我淨的想法﹐以新宗教、新思想而後來居上。

        世代相傳的佛法總是以四念處印證了諸法緣起生滅無實性的道理﹐對於舊有神我永恆實在的不變性給予徹底的否定!因此佛教與他種宗教不同﹐其他的宗教皆以假定的神開始,種種的假定因知識的增長而互相矛盾,痛苦也跟著增長。學佛不以假定開始,憑因緣的事實而建立,因此不迴避知識之光。

        再者,神我論者之迷於一永恆真神的清淨妙樂境界﹐久遠以來已成為人類文化中的大邪見,違反了知性科學的宇宙生物論。此一謬見與狂情,不能接受物壞崩離、生老病死的事實。即使一般的佛教徒,因過份追求完美的宗教層面,也不禁興起後世理想境界的嚮往。而佛說四念處成賢達聖的真義﹐又是那麼的超越現實的思考,它是最難以語言、文字描述的經驗啊!因此佛陀涅槃後的佛教發展中,古印度神我論者的常樂我淨的信仰,依然如影隨形的與佛弟子的傳教生涯藕斷絲連!在家與出家的佛弟子們,祈願不為凡俗、外道邪見事行所迷而退失佛道,應常時把四念處法門繫念於心。(法蘊足論8):「修習如是四念住時,所有無漏作意相,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總名為念,亦名念根,亦名念力,亦名念覺支,亦名正念。」

修習四念處既自度亦化他,使正法得久住!

 

待續

 

一九九七年九月廿八日寫於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