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佛法是救世之仁(摘自『佛在人間』)

                                                                                                                                        印順導師

 ......一切憂苦,一切問題,依人類--眾生而存在。到底眾生的身心,有什麼問題,而這樣的解決不了?依佛的開示看來,可以歸納為四類:

A、「欲諍」:「諍」,是不和諧。從內心的猜忌,語言的論諍,到身體行動上的鬥爭,戰爭,都是諍;諍是世間不和樂的別名。為什麼會諍呢?經中告訴我們,「愛欲」是諍的原因。內心有貪愛的煩惱在作祟,所以就不斷起諍,諍就有憂苦。『義品』說:「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欲」,是希望的欲求。但這裏所說的欲,不只是希望,而是與「愛」(貪著)相結合的「欲愛」。如對生活資具--物質的欲愛,男女間的欲愛,家族或國族繁榮的欲愛,一切都是欲愛,而主要是經濟物資的「欲愛」。人而生在世間,衣食住行等資生物,不僅常人不能缺,就是阿羅漢聖者,也少不得。既然是當然的正常需要,為什麼會因對物資的欲求,而引起「諍」,引起無邊的苦痛呢;不要說由於缺少,所以你搶我奪。我曾不止一次的舉例說:兩隻狗臥在地上,有人挑一擔食料,倒在地上。論理,兩隻狗是怎麼也吃不了的,大可以滿足了。然而,食物一到地上,兩隻狗是又吠又咬,邊搶邊吃。無知的狗是如此,文明的人也好不了多少!要知諍的原因在內心,只是依境遇而顯發出來吧了!

......

B、「見諍」:諍的另一原因,是「見」。見是意見、見解、主見。但這裏的見,不只是見解,而是「執見」,是以自己不完全正確的見解或理論,執為最正確的,希望別人接受的。人類有了知覺、認識,就會有意見,但都不免含有錯亂謬誤的成分。可是人類不大了解自己,即使感覺到自己並不完全正確,也還是固執己見。由於謬誤的見解,引起鬥諍,招致人世間的苦惱。

經上說:「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後共諍」。這裏所說的「出家」,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種種的出家沙門團--六師外道之類。佛以為,一般人為了「愛欲」,追求物欲的滿足,而引起諍執。出家者--宗教界,卻為了「見欲」,各執自己的見解為最上,誹謗他人,而引起信仰與思想上的鬥諍。佛在『義品』中說:「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知此為知實,不知為謗法」。佛評論說:「若依自見法,而生諸戲論,若是為淨智,無非淨智者」。這是說:如真的那樣,那世人都是智者了!因為人人都以自己的見解為是呀!到現在,一般人不只是為物欲而 諍,也為了思想而鬥爭,「見諍」已不限於宗教界了。

......

意見不同而引起多少論諍,原是不可免的。然而在論諍時,只有自己是對的,抹煞對方的一切,這種「見諍」,就是最嚴重,最危險的思想問題。只有我的意見,我的思想,才是對的、好的,可以存在;別的都是錯的、壞的,不應該存在的:這就是最惡劣的「見諍」。世間是因果的存在,是極複雜的關係的存在。即使有主要的原因,也不是絕對的、唯一的原因。而有我無人的「見諍」,總是探求一最根源的,作為思想的出發點。「唯神」、「唯我」、「唯心」(大乘唯識學,與一元論不同),「唯物」,一切從屬於這一根本的實在;依此以說明一切,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進而否定不合於自己的一切。

......

意見,代表自己對事理的一種理解。事理是無限的複雜與深細,自己的那裏就絕對正確呢!如你不妨談談你自己的意見,我也可以說說我自己的意見,大家如有虛心,有同情,能更多的理解對方,也更多的反省自己。相信不用爭得面紅耳赤,或拼個你死我活,不同的意見,可以互相擇取,取長補短,漸漸的融合而表達得更正確些。然而人類大多不歡喜這麼做,而要堅執自己的。如見解而與個人(團體、國家)的利害相結合,那就更加堅執,甚至使用邪惡手段,以維護自己。人類就在這樣的「見諍」下過活。社會上時常看到,年老的父母(或其他的親人)患了病,兒女們每為了請那一位醫生,進那一所醫院,西醫或中醫,而弄得不歡喜。如不幸而病人死了,可能會怨恨另一人,簡直是被他害死似的。由這種小事,放觀世界大事,大家正就是這樣。本來都出發於救人救世的好意,結果是堅持己見,演成意氣的鬥諍,加深了人類的苦痛。

C、「慢」:物質的欲求,是人類生活所必要的,意見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部份。這都不一定是壞事,何以竟成為「諍」,成為苦痛的原因呢?依佛法說,這是受到內心深處,「慢」的影響。「慢」,如仗著自己的權勢、財力、知識、健康等,以為超勝別人,引起「恃我凌他」的優越感。這是表現於外的,內心深處,還有細微的、根本的慢,就是直覺得自己是對的、好的。有了慢心,不但勝過別人的,就是與人相等的,或者不如人的,也還是不服。縱然什麼都不及人,卻老是不肯認輸,有時還倔強而藐視的說:「這有什麼希奇嗎」?自己明知自己不行,而不肯認輸,還要作出藐視對方的情態,佛法稱之為「卑慢」。內心有了慢,對於物欲,就要求自己多得一些,或者精美一些。如討論不同的意見,希望採納自己的。雖明知自己的見解,並不比別人好,卻不肯心悅誠服,虛心承教,而要固執自己的。在處理事情上,就表現為權力意志,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指導。欲與見的執著,已經問題多多。加上慢心的推波助瀾,而為了物質,為了思想的鬥爭,問題更加嚴重了。

......

D、「癡」:潛在愛、見、慢的底裏,而為庸常心識之特徵的,是「癡」--不明事理的蒙昧錯亂。其中最根本的,是不明無我而起的「我癡」。人人都直覺有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一切由自己作主,宰是與自己有關的一切,都要屬於自己,自由的支配一切,是「我」的特性。要求自由的支配一切,要在我所有的無限擴大中去實現(人類的向外開展,根源於此);而不知越是擴大我所有的,也越是受到一切的制約而不得自由。人就是這樣的追求自由,而以還是不自由來結束一生。人人都直覺為有我,人人都有這「主宰」的欲求;不知這種無條件的主宰意識,是愚癡。現代二十世紀的人類,知識發達,可說史無前例。然在這自我--主宰意欲的迷蒙上,我們與原始未開化的人類,並沒有相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