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大乘三系的商榷 (摘自『無諍之辯』 )

印順導師

        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創說於民國三十年。我說此三論的意趣......: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必有圓滿的安立。一、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二、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這二者,有著相關性,不能病在這裡,藥在那邊(念佛、持律、習禪,都是大乘所共有的行門。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這一意義去研求時,發現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這一基本法則,核心的根本事實,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我對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

    怎樣來分別三系

    現在,先聲明大乘三系的意趣......

    一、性空唯名論:依『般若』等經,龍樹、提婆、清辨、月稱等論而安立。依這一系說,一切法無自性說,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離卻性空,生滅無常,不外是斷見。真常,更是神我的別名。惟有從性空中,貫徹常與無常,才能契三法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開顯佛法的深奧。

    性空,「非作用空無之義」。依中觀者說,現證法空性,雖都無所取(與唯識者根本智證大同),而實不破壞一切。所以「畢竟空中不礙生死」,「不壞假名而說實相」。這點,不曾為問者所注意,所以說:「性空則一法不立矣」。「性空,而又何所謂唯名耶」。不知道,性空不但不破壞一切法,反而一切法由性空而能成立。龍樹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為中觀學者唯一的特義。

    因為無自性,所以從緣而起;如有自性,即不成緣起,這是中觀者所常說的。緣起是沒有自性()的緣起,也就是假名的緣起。因眾生無始以來,無明所蔽,不達緣起的假名即空,執著自性有,自相有,便是生死根本。所以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如依緣起假名而達無自性空,即得解脫。所以說:「離三解脫門,無道無果」。提婆稱此為:「無二寂靜門」。

    生死流轉的惑業苦事,生死還滅的涅槃如來事,如執有自性,即是什麼也不能成立的,如『中論』等廣破。反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三寶、四諦,世出世法,一切都能善巧安立,決非破壞因果染淨(不空論者,是誤以為是破壞的)。由於性空而有修有證,如說:「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訶衍,出三界,至薩婆若」。

    性空是不礙緣起的,緣起的即但是假名,這又是中觀的特義。唯識者析別為假名有的(遍計所執性),自相有的(依他起性)二類。中觀者的世俗安立,雖有正倒二類,但都是假名有(即是無自性的)。如說:「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所以,「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義。......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世間名字故有,是說:染淨因果,凡聖迷悟,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識(通後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觀察而求自性有,自相有法(勝義有),即都不可得。如以為非假名有,經過智慧的抉擇,完全不能成立。經說「唯名,唯表,唯假施設」。假名,梵語本為假施設義。不由自性自相而有,依於因緣觀待,現為如幻如化的假有。假名有,並非說實有此名,是說「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諸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問者疑為「唯名之執實說」,出於誤會。此絕無自性的但有假名,在世諦中法相條然,所以「名假施設(名句),受假施設(如人如柱),法假施設(如十八界),應當學」。

    其他學派,除假名有外,別有自相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唯有中觀者,在法法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他。至於即空即假的空有無礙,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達。

    二、虛妄唯識論:唯識,大家都同意,不消多說。這是彌勒、無著、世親以來的大流。何以立名為虛妄?這並非抹煞法相唯識,而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也不是遵從安慧及『中邊論』意,而是唯識學的通義。

    唯識學,於三性中,著重依他起性,說依他起是實有唯事。依他是自相有,不是假名有;假名有是無自性的,空的--遍計所執性,這不是因果法,不能安立世出世間因果。依他起性是有為生滅(無常)的,不是無為真常法;圓成實是空性,是不生滅的無為性,平等性,不能依此而立染淨因果。所以,惟有有為生滅的依他起性,才有成立染淨因果可能。這是不可不有的,沒有就一切都不成立。如說:「彼於虛假處所實有唯事(依他),撥為非有。......彼於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一切種若無,恆時無染淨」。

    依他起性是染淨依,在宗歸唯識時,依他起即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依此說三性,即「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也即是「境故,分別故,為二空故說」。依他起有,等於說內識是有;遍計性空,等於說外境是無。唯識無境與三性有空,是這樣的一致。

    心心所法中,阿賴耶識是根本依,所知依,這是種現熏生,心境緣起,隨染轉淨的樞紐。而阿賴耶識是有漏有為生滅的妄識(不一定是妄執);玄奘所傳的護法唯識,也確切如此。有有漏的雜染(虛妄),才能說到無漏的清淨。引生無漏清淨現行的種子,不論是本有、新熏,雖不是賴耶自性所攝,也還是依附阿賴耶識而轉。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識而成立一切,豈非是唯識宗的通義。

    我不是不知道,識通於不虛妄,依他通於清淨,但總是依虛妄分別識為本,安立染淨因果,依此而明唯識。如「無始時來界」頌,本可作如來藏釋,但奘譯的『攝大乘論釋』,『成唯識論』,還著重於虛妄雜染的識種。

    三、真常唯心論:這是依宣說如來藏,如來界,常住真心,大般涅槃等一分大乘經而立;攝得『起信論』。這是把握真常為法本的,與性空唯名論不同:「空者,即是遍計所執性」(與唯識學同),這是不可依據而成立染淨因果的。又與虛妄唯識論不同:生滅無常,不能成立染淨因果。因為,「譬如破瓶不作瓶事,譬如焦芽不作芽事。如是若陰界入,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明白的說:如真的剎那滅了,染淨縛脫就都不能成立。所以,「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為什麼不是?只因為「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有生有滅,七識所以不成流轉涅槃的因依,難道阿賴耶識有生有滅,就可以成立嗎?當然不會的。這非真常不可,惟有「離無常過」的如來藏,真常清淨,才有可能。所以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證得涅槃」。如來藏是真常本淨的,但無始以來,為「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所覆」(或說「陰界入所覆」,「貪瞋癡所污」等)。這是說,有與如來藏不相合的有為雜染熏習,無始以來依如來藏而現有雜染生死。所以如來藏「離有為相」,而「變現諸趣,猶如伎兒」。『楞嚴經』總是說「如來藏藏識」,不但說藏識,與唯識學不同,應從此處去理解。此真常的如來藏,有「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楞嚴經』也說:「有漏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如來藏性具無漏非剎那的功德,為無漏功德因,所以是涅槃依。成佛,也只是如來藏出纏,無漏淨能的圓滿顯發而已。

    真常論,也可能不唯心。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是「自性清淨心」,「常住真心」,「如來藏心」,「如來藏藏識」等。本淨真性,總持於心性;以此真常心為依而有生死、涅槃事,為流轉、還滅的主體,所以稱之為真常唯心論。

    問者說:「此心指聖者言,指凡夫言,抑指聖凡二者言」。我的解答是:這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無分於凡聖的真常心體。也許唯識學者不以為然,而真常唯心論者,卻確以為如此。真常唯心論如此說,唯識與性空者不如此說,這當然可「以之而判教系」。 

『成佛之道』偈頌背誦 

    自舉辦背誦『成佛之道』偈頌以來,已有十人報名,上週新澤西州陳文強居士已完成驗收,獲贈『妙雲集』一套,為目前第二位完成背誦者。歡迎踴躍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