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對頭陀行的看法

釋繼如

        「頭陀行」為心甘情願地自我偏苦、吃苦的修道生活方式。

        早期『阿含經』中載有「十三頭陀法」。「頭陀」(dhata)意為「修治身心,捨棄貪欲,去除塵垢煩惱」,是釋迦佛時代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也是印度各小國間社會上所尊崇的道風。由於「苦行」有助於五欲的捨棄和煩惱的調伏,而苦行者又常具有特殊的德能,因此,古印度以來,苦行僧在社會群眾崇拜和信仰方面,感動力和影響力就特別地深遠!

        「十三頭陀法」是:

   ()糞掃衣--穿著廢棄布所作成之襤褸衣,若貪新好之衣,則多損道行的追求。  

        ()三衣--佛教出家眾的衣著,除了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相當於常人之內衣、外套及禮服)之外,無多餘之衣。

   ()常乞食--風雨無阻,每日乞食成為習慣,於所得之食不生好惡念頭想。

   ()次第乞食--不擇貧富而順序沿門脫缽。

   ()一座食--每日只在日中一食,以免數食防礙修行。

   ()一缽食--有「節量食」的意思,指不過食,即缽中只受適量的飯菜而食。

   ()時後不食--一日一食,中食之後不得飲漿汁之類,若飲之心生喜樂者,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阿練若住--遠離世俗居住環境而處於安靜之處所。

   ()樹下住--郊外、曠野之樹下住,如佛所行至樹下思惟求道。

   ()露地住--坐於露天、空曠之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一)塚間住--住於墓地、火葬場,見死屍臭爛、狼藉、火燒、鳥啄,修無常苦空觀感,以厭離三界。

   (十二)隨處住--以能得、所得為滿足,任何已敷者,即如所敷而住。

   (十三)常坐不臥--若安臥思慮世法,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此「十三頭陀法」為修行頭陀法者的「內相」思想處與「外相」流露處:頭陀行者內持外現玩「味」頭陀法的作用以破除一切貪欲,以「現起」無貪欲狀態為現狀;以接近少欲、知足的聖者為安身立命的「足處」。

        (增含卷五、十二之六)世尊有一回與大迦葉尊者會面,關心大迦葉年事漸高,身體衰朽,勸他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而受禮請應供及穿受三衣。大迦葉尊者堅持其一貫住阿練若、行頭陀行的生活習性,並對佛陀說:「如果如來您不成無上正等覺,我則成辟支佛,而辟支佛則終究未來際盡行於阿練若頭陀行的。所以,雖然佛陀您勸慰於我,但我還是不敢捨本行更學其餘修行者的方式。」

        世尊具法眼,從法饒益、義饒益的立場稱揚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行,他說頭陀行具兩方面的益利:  

        ()頭陀行,可以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

        ()頭陀行在世者,如來之法亦當久住於世,設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惡道便滅,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

        『增含』卷十二之五中世尊有更進一步的開示:「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為歎說我已;何以故?因我常稱歎諸頭陀行故,若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世尊如此維護頭陀行法,尚有更現實層面的意義嗎?

        『雜含』一一四一經中大迦葉尊者回答世尊問義而說:我觀察所得,阿練若頭陀行有二種益利:「現法得安樂住義,復為未來眾生而作大明。」這就說明了頭陀行的二大功能是:

   ()現法住樂,即禪坐行道時能住於安樂。

   ()為未來學道之人樹立典範榜樣。

        佛教經論中,不僅聲聞法稱歎頭陀行法,菩薩道的大乘論也推崇此法呢!『大智度論』卷四十九「發趣品」中說:菩薩摩訶薩住四地中,應受行不捨十法:

   ()不捨阿練若住處

   ()少欲

   ()知足

   ()不捨頭陀功德

   ()不捨戒

   ()穢惡諸欲

   ()厭世間心

   ()捨一切所有

   ()心不沒(不生二種識處)

   ()不惜一切物

        論文中說明了四地菩薩不捨頭陀行法,五地菩薩方不修頭陀行,頭陀行法對佛弟子修道生活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真正修學佛法之人,應如何掌握道法的準繩呢?「道人修道、求證,不是不知分寸而是不留分寸!」『大智度論』卷六八中有言:「修學十二頭陀行者,正見居家多惱亂,故捨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間尚互結著於心,又復彼此時有嬈亂,是故受阿練若法令身遠離憒鬧,住於空閑,使身遠離,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蓋。」原來古來聲聞比丘所行之四聖種--著糞掃衣、常乞食、樹下坐、使身心寂靜--皆通於外道沙門、梵志等修道生活方式,所以『大智度論』卷六八文末,世尊說:「隨應因緣著糞掃百納衣,又受戒法盡壽著納衣、乞食樹下住、病服弊()棄藥」是佛未出世以來,古老傳統中四聖種頭陀行中的三事。佛法固以智慧為本而不以苦為先,然以頭陀法有助於佛道,能隨順道法,故諸佛常讚歎之。

一九九七年九月廿五寫於St. Lo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