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信箱

人間佛法問答 印順導師基金會弘法組組長

本刊自第二期起增闢本欄,凡對佛學有疑問,對人生有疑惑者,歡迎來函。

編者謹識

 

1.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也是現起的、暫時的因緣有?佛菩薩的願力是否也只能是因緣的一部份?如果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造成的極樂世界是超因緣的存在,不就落入真常的外道見了嗎?

答: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肯定,極樂世界是一定有的,從佛法不共世間的因緣來說,不論是阿羅漢或釋迦佛,一旦進入了「滅度」,就不能說是有、是無,亦有亦無、還是非有非無,因為說有說無都是凡夫相對的心境,接觸不到佛法的本身,這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之一,但是許多人都無法了解這個道理。

大乘佛法,是就佛菩薩的悲願和智慧來講的,像佛那樣的久劫修行,普度眾生,圓成了那麼多的功德,一但過去了,說什麼都沒有了,會使人覺得學佛虛無渺茫,佛菩薩的悲願也無從顯示了。因此,大乘佛法說佛不入滅度,釋迦佛的滅度是示現的,他對眾生所做的都圓滿了,大智度論說,釋迦佛也有淨土,叫做「莊嚴世界」,莊嚴世界裏的釋迦佛,壽命七百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已超過天文數字,七百個阿僧祇劫的時間當然更久了,正顯示了釋迦佛的不入滅度的悲願。以此類推,釋迦佛有淨土,阿彌陀佛當然也有淨土,所以從信仰和悲願方面來說,一定要肯定阿彌陀佛淨土是有的,

初期的大乘經裏面,阿彌陀佛也滅度,阿彌陀佛滅度了以後,由觀世音菩薩繼承,觀世音菩薩之後,再由大勢至菩薩繼承,從這個思想上來說,淨土不僅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的。大勢至菩薩滅度了以後,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我不敢斷定,我只能說有清淨因緣,它就永遠相續存在,沒有,就難說了。在娑婆世界修行的人,必須把握一個原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如果大家都帶著福德因緣往生淨土,我敢肯定,西方淨土是永遠存在的。

2.「學佛三要」中印老說:「悲心只是人心契當於事理真相的自然流露」,如此一來,真有二乘和大乘的差別嗎? 二乘聖者不也契入了事理的真相嗎?還是只是遇緣的不同而已?菩薩會作意去造緣嗎?

答:從三乘共法來說,聲聞有悲心,菩薩同樣有悲心,佛更不用說了,但從大乘不共的精神方面來說,小乘聖者,不論是阿羅漢、大阿羅漢,或是緣覺者,因為疾求解脫生死,缺乏了久住生死鍛練悲願的精神。聲聞聖者不染著世間,一般人的情與見,都斷掉了,從智慧方面來說,他是徹底解脫了;從悲心上來說,在可能的範圍內,也能幫助他人。但如果擴大範圍來說,聲聞聖者還是有許多的事情不能徹底地明白,約這方面說,不要說抵不上佛,比八地以上的菩薩也差得多。因此聲聞聖者,和大菩薩的悲願相比,可說太懸殊了。但他們還是值得我們恭敬,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僧格太高了,在待人處世方面也已經夠理想了,所以古代印度的大論師,例如無著、龍樹菩薩等,造論時也都歸敬三乘聖者,然而要他們在生死中發願度生,就不肯了。所以,聲聞聖者值得我們尊敬,但談到發心方面,我們還是要跟菩薩學習。

至於因緣,要看怎樣來分別,緣有最染污的方面,也有最清淨的方面,從佛法的本質上說,十二因緣是完全從流轉生死這一方面講的,要了生死,就要了解生死流轉是由染污的因緣所造成的;如果從大乘佛法上來說,特別重視清淨因緣,不管是行菩薩道,或成佛,離開了清淨因緣:福德、智慧與善根,根本上就不能成佛,所以學佛法必須解脫染污的因緣,罄力創造清淨的因緣。

3.偶然看見電視上弱肉強食的境頭:一隻大灰熊追逐一隻小鹿,母鹿為了保護小鹿,不惜以自己為餌,引誘灰熊離開小鹿,但是小鹿躲藏得不好,灰熊追不上母鹿後,回頭又找到了小鹿,就把小鹿活生生的撕裂吃掉了,在小鹿尖叫被吃掉的整個過程中,母鹿就站在不遠的的地方觀看。母鹿內心應該是非常痛苦的,但表面上看來很平靜,我想藉這個例子請問:修學佛法,了透一切無非緣起無我之後,面對人生的死別時,如果已經盡力,就不必有虛妄的不捨和痛苦嗎(變成內心也平靜的母鹿)?這是佛法想要教人達到的境界嗎 ?

答:首先,佛法不是教人無情,而是教人善用情,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情,也就沒有願,沒有慈悲;但如果不善運用情,就會被情困住了,情可以毀願、毀慈悲,平常雖能發心,到了必要的時候,一想自己的性命要緊,廟產要緊,家庭要緊,情就毀了願,毀了慈悲了。所以,學佛不是不要情,端看怎麼去用它、配合它。如果能與慈悲、願力相應,到了必要的時候,就能以法化情,完全地奉獻。

至於對死的看法,可分兩方面來說:在見道證四果的阿羅漢而言,死就是解脫,了無罣礙,即使是受了極大的苦難,也能坦然面對,遑論是平常一般的苦了。例如大聖者目犍連,他的死,可說是為法忘軀,他批評了外道,結果被外道打死,但在他臨死的時候,沒有絲毫的難過,心理的平靜超過了我們凡夫的想像。死在他的觀念上,根本沒畏懼了,因為與佛法相應了。不像我們凡夫,一定要求死得安靜,當然,這是人類的希望,也是無可厚非,畢竟死太苦了嘛!但聖者沒有這個觀念。

若從菩薩方面來說,菩薩對死的看法和凡夫和二乘都不同,菩薩以大願力,投入生死,來完成度眾生的一切,即使是死得苦,也不計較、恐怖,因為惟有久在生死中才能上求下化喲!。

4.問:有沒有清淨無染的喜怒哀樂?還是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污染的?

答:由佛來說,沒有什麼叫做清淨的喜怒哀樂,因為佛進入了平等境界,喜怒哀樂是我們凡夫的境界。

5.問:「二諦是佛法的綱要」,但現有的漢譯『阿含經』中,未見有明闡二諦的經文,而『俱舍論』卷二十二說:「餘經復說諦有二種」,那又是何原因呢?若只是漢譯未曾譯出,南傳巴利文藏有說明二諦的經文嗎?

答:我不懂巴利文,所以不知道南傳巴利文藏中有沒有說明二諦的經文,但就佛法的通義來說,一切佛法都是以二諦為核心的:中國的『阿含經』主要講的是二諦,空宗也是講二諦的。雖然,在『阿含經』中,並沒有直接提及二諦的名稱,但二諦的變相名稱是有的,而且不止一處:就是「法住智」和「涅槃智」。法住智就是俗諦、世俗諦,而涅槃智就是勝義諦,或者第一義諦。

其實,不只是『俱舍論』,『大毘婆沙論』上也經常提到「餘經」二字,指的就是除了本宗的阿含經之外,其他部派的阿含經。古代印度部派佛教雖同出於一源,但流行既久,看法不同,解釋各異,於是就各有各的阿含經了。「餘經復說諦有二種」指的就是:本部雖然沒有說明,但其他的『阿含經』裏面根本就是二諦並稱的。到了唯識家的解釋,認為佛法講苦、集、滅、道四諦,也可以說就是講二諦的:苦、集是法住智、俗諦,滅、道是勝義諦、第一義諦。當然,在精細的分別上,唯識家認為四諦都是通真俗的。

.問:印公導師說:世尊以四禪為正定,而三界中無色界的次第,全是後代佛弟子們修定的過程,在「身壞命終由本意故得致彼處」的理論下,組織安立成功的。那麼在世尊時代是否已有三界之說?是否整個無色界都是後代安立的?

答:四禪有世間的四禪,也有佛法的四禪,世間的四禪是透過外道來修的,佛法的四禪是以純粹佛法的觀念去修的。外道學習禪定,通常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叫做「六行觀」;而佛法中修四禪,配合了無常、苦空、無我三法印來修。佛法中說四禪是正定,是約無漏的清淨定來說的,佛一切的功德的展現,都是要進入四禪的,開悟、轉法輪和入涅槃等都是從四禪(指的是第四禪)而來的。

至於三界的名稱是不是佛創的?不是的,三界的名稱是印度外道原來就有,依修禪定方面來區分的。世間外道修到了最高非想非非想定,就認為是涅槃了,但佛法說那是有漏,指的是外道所證的禪定,所得的結果,生到色界、無色界去了,千萬不要以為色界、無色界就是涅槃了,其實是仍在生死當中,有因有果的。雖然,有極少數修學佛法的利根聖者,在人間證得了初果之後,能夠繼續不斷地在這生修學,進而把根本煩惱完全斷盡;也有很少很少最上利根的聖者,可以今天證入初果,明天或不久之後就證入四果,但那是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一般的情形是,欲證入四果,必須遵循著一定的層次循序漸進,所以三界的名稱,外道有,佛法中也有。

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空;空故不生滅,常住寂靜相。

分別心所現起的,有實在感的境相,為什麼知道是戲論,與實際不相符合呢?因為如一切是實在的,就與現實經驗不相符,而且怎麼也不能證實他是實在的。關於這,佛開示『緣起法』,說明了「諸法」--外而器界,內而身心;大至宇宙,小到微塵,都從「因緣生」的。換句話說,不論是什麼,都不是自己如此,而是為因緣關係所決定的。也就是,一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我們如離了這現實經驗的一切,因果法則,那就什麼也無從說起,更不要說論證諸法的真相了。一切從因緣生的,無論是前後關係的因緣生,或同時關係的因「緣生」,就可知諸法是「無性」的。無性,就是無自性。自性,這一名詞,有自有自成的意義。實在的,應該是不依他而自有的,也應該是獨存的。因為,如依他因緣,就受因緣所決定,支配,不能說自己如此,與他無關了。實有而自有的,獨存的,也應該是常在的。因為,離去了因緣,就不能從自體而說明變化。假使說;自身有此變化可能性,那自身就不是單一性的自體,而有相對的矛盾性,這應該是因緣所起,而不是自性有了。觀一切法是緣起的存在,所以不能說是自有的,獨存的,常在的,也就決非如分別心所現那樣的實在性。無自性而現為自性有,所以是戲論惑亂。是戲論有,也就可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佛就稱之為「空」。空與無,在中國文中也許有點類似,但梵文是不同的。無是沒有;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自性不可得,無自性的。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設有--假名有,空是不礙於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緣生的;因緣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無性空的。緣起觀,無性觀,空觀,假名觀,是同一的不同觀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依此觀察:世俗假施設的一切,是這樣的有了,無了,生了,滅了,前後延續,展轉相關,成為現實的一切。透過無性空而深觀一切法的底裏時,知道這是無性的假有;有無,生滅並沒有真實的有無,生滅。儘管萬化的生生滅滅,生滅不息,而以「空」無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滅,而實是「不生不滅」的。一切法本來是這樣的不生不滅,是如如不動的「常住」。這不是離生滅而別說不生滅,是直指生滅的當體--本性,就是不生滅的。因此,世相儘管是這樣的生滅不息,動亂不已,而其實是常自「寂靜相」的。動亂的當體是寂靜,也不是離動亂的一切而別說寂靜的。這樣,依緣起法,作尋求自性的勝義觀時,就逐漸揭開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經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摘自『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