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語代信通聲氣(九)

仁俊法師

        「道」懸在眉稜作鏡子,置在心頭作鞭策,以智慧學道、觀道、悟道,眼面前、念頭上與道相順相應得不脫不離,身心則成為道場,道德則現於身心;身心上的道德不缺不偏,道德上的身心必正必明,才是活道場,真道場呢!

        撇脫了命根的顧惜、盤戀、坦坦純純地依法、持法、踐法、應法,法印得明明現現,用得足足決決,法成為最崇敬、最尊貴、最希有的印象,利名敬養的企圖一股腦兒拋開了,身心則成為法器,說的法則純是智慧,現的法則盡是慈悲,不誑自己,不負諸佛,不誤眾生,大抵就這麼落實得刻骨銘心,真實到底。

        智觀把(內心外境諸)()相的層次辨析清楚了,從複雜心想中能擇善而思,依理而行,思得不昧、不倒,行得不雜、不偏,從無我法印中了卻命根威脅,從無痴善根中契應法性平寂,談學說修,智觀如此的無間地相應得能起真實效應,才肯得直遵諸佛囑累,必償眾生(有情)恩義,發菩提心行無上道。

        學得最開通、足實;活得最進步、起興;做得最發心、致己;獻()得最徹底、無私者:總是當下面對正法,智觀與正法相應不離,悲懷從智觀的淨淨落落、健健昂昂中,相互配應得決然而必然的了了明明,畢畢真真。人間出現了這般比丘與菩薩,才有和敬、清淨而莊嚴的「法輪僧」團。出家者的宗旨、目標與責職:建立這樣的法輪僧團。

        念頭之()法憶持、證印得的實分明、不昧、不離、不亂,三寶顯現伏三毒,伏得決絕恆顯現;腳下之路踐履得坦平豁朗、不邪、不滑、不偏,三門洞闢悟三乘,悟得契透()廣洞闢(趣佛乘)

        無形中威德堅猛、綦嚴得不許為自我造勢攬權、發號施令,不忍讓眾生含辛茹苦、揮淚灑血,欲私與公願辨劃得誓不兩立,厭絕欲私,足足實實地奉獻一切。有形中威儀端整,淨卓得不耽緣縱念,起惑作業、困己惱他,不敢趁時勢求名致利、倡敬炫尊,相幻與性空化融得了無際界,觸涉幻相,健健正正地運持一味(佛法)。肯決得如此的奉獻,諸佛的囑累與眾生(有情)的呼()聲,始能從我們的耳根與身手中當下反應、感應得直踐直赴。

        智觀洞照得不離念頭,說出的話淨俐得直直當當,語不誤人法導人,學法、為法、樂法、印法願忘軀。空行豁徹得不繫緣頭,做出的事懇篤得厚厚淳淳,心不負佛命許佛、念佛、瞻佛、效佛、趨佛行耐苦。

        佛法從念頭與「教授」直接證印,印得生死以之,安危持之;語默動靜中自愧、自覺得猛決、穩明,信奉與解驗的「一味實相」,內在澄清外淡泊。僧伽從緣頭與「教誡」當下配應,應得「開通」準之;「輕重」勘之,群獨自他間自檢、自調得深刻、毅嚴,「遮漏」與久住的畢竟「淨心」,事相準當典型正。

        比丘的義務與道德:智慧詮演得能遣除人類迷妄,巧善地導入正道,趣向解脫;慈悲兌現得能拔脫人際困惱,懃懇地啟迪弘願,發菩提心。

        正直、堅猛得盡絕欲私者,心頭意底總是淨廓得坦蕩、恬澹、寂平,所觀所印惟無得;淳樸、敦摯得普為公益者,眼前身後總是安泰得俐落、輕快、健真,能行能致永無量。

十一

        活在高尚文化生活中的人,手腳總是展邁得摧破自我束陷,達達豁豁無盡極;做在淳淨文明生命中的人,腰臂總是挺舉得承頂苦難,果果敢敢有為守。

十二

        不為自己造體面、揚聲勢,盡為佛法創因緣、闢門路;把自己融化於佛法中,與佛法相應得不見自己,才真地能為佛法創因緣、闢門路。自覺覺他,憑這麼闢得來路寬,去路平,正正大大地見一切諸佛菩薩,足足實實地為一切苦惱眾生。

十三

        佛法從念頭當下體現,對當前一切察擇得透底分明,入世入得不昧、不倒而挺立,出世出得必()發、必()行而懇懃,全憑佛法從念頭這麼當下體現,當前分別。大乘行者的積極而充實(究竟),「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普賢行」,也不出乎如此的體現與分明。

十四

        發心嚴正,持心、用心、驗心明淨的修學者,怎也不肯為自己做手腳、營局面、造聲勢,虛澹得默默地體見三寶。無上甚深的諸佛法身慧命,從些微會領中而漸次體悟得深入(不已)、直通(不隔),明觸(不昧),全靠如此的發心嚴正,持心、用心、驗心的明淨修學者。

十五

        懂得也做得活脫、活絡的人:了無所著,也無所遺,說的與踐的,顯得一片淨落坦豁;正法成為眼前準則,化為意底警示;德慧與善根配應得明決足實,為己而不了己,為人而能耐人,如此的不了而能耐,才真地做得活脫--透脫、活絡--透達,菩薩氣志與佛陀襟懷,大抵從這樣的活脫、活絡中日見厚穩,日顯真切,振發著生命力勢--頂荷眾生(有情),忘卻了生死苦惱--面對正法。

十六

        公私最分明的人--決不讓自私扼心,決心為眾生發心。弘誓淳篤,善根深厚與悲智充實者,總是肯得、敢得這樣的蕩絕欲私。

十七

        學佛之信淨淨實實,為法之願充充沛沛,育僧之行懃懃懇懇,濟世(苦惱)之責熱熱切切,日常與非常之際,所持所踐的,襯映、提導得這麼極明極緊,三業中的三寶與三寶中的三業,就會相應一致而永恆地不忘世間苦難,耐受苦惱而奮救眾生苦難。

十八

        為人應捨的,億萬不慳,養己應撙的滴粒必惜,發心與克己的德行,大抵這麼實踐、實制的。

十九

        信的與驗的不離佛法,解的與行的不著自我,念頭的佛法取代了自我,緣頭觸涉的洞察不昧(),關頭裁奪的了決不(被撼)動,出世的佛法妙義;處世的品骨大節,接合、貫通得相應執持;極正的人格與光健的佛性,就有自己的分。修學者惟一必爭、應爭的,僅是這樣的分啊!

二十

        學得最聰明的人:決不讓自我做作主,正道在念作前導;做得最快淨的人,儘先為他人設想,無私罄力解艱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