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書

『中觀論頌講記』導讀

黃國達

        本書歸在『妙雲集』上編,是導師思想中十分重要的部份,導師深入龍樹中觀論典,融貫原始佛教的空,透徹辨析大乘三系的空義,真確理解龍樹中觀學,擺脫了三論、天台、及禪宗的理路,可說是中國佛教千年來第一人。

        筆者有幸於研讀本講記,獲得前所未有的法喜,對於般若法門的種種疑惑一掃而空,此後親近宏印法師,並開始閱讀『妙雲集』,因而對導師的思想有進一步的了解,對於佛法的各個層面,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導師在年輕時期,對「中論」就有特別的體悟,但在當時,只能接觸華文譯典及三論宗的論述,後來認識法尊法師,有機會接觸藏傳的中觀論典如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在見地上更接近龍樹的中觀學。

        以筆者的看法,中觀思想是導師佛法造詣之精髓之一。許多學佛者研讀導師的著作如「學佛三要」、「佛法概論」、「成佛之道」,但對導師的中觀思想未能深入,則很難體會導師的深意,或以「人間佛教」之名而偏於世俗,或以「原始佛教」為尊而執相,或停留在「佛教思想史」等理論的研究,而忽略觀行,種種不一而足,都不能正確體會導師的真正用意。研究導師思想者,對於本論應多加研讀才是。

        本書的「懸論」對中論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很有參考價值,讀者可以在進入中論本文之前,先詳加閱讀。

        關於中論的作者龍樹菩薩,導師說:「他本是南印度的學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參學。他正確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於(北方佛教所重的)三世法相有,也有透闢的觀察。所以從他的證悟而作為論說,就善巧的溝通了兩大流:『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他是空有無礙的中觀者,南北方佛教的綜貫者」,由此可知,龍樹菩薩並非只是般若經的傳承者,而實為初期大乘思想的代表,兼具宏偉與精密兩種風格的菩薩行者。

        中觀的意義,導師說:「中是正確真實,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慧,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法實相慧』,名為中觀。」,「中觀的所觀、是中,就是緣起正法。」

        導師對於中論的研究,不只是中論而已,而能透過不同思想的對比,顯出其特色,導師說:「龍樹學的特色,是世俗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這性空唯名論,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經』中的根本大義。」,又說「龍樹依『般若經』等,說真俗無礙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學者,像妄識論者,從世俗諦中去探究,以為一切唯假名是不徹底的,不能說世俗法都是假名。他們的理由,是『依實立假』,要有實在的,才能建立假法。」

  另外談到:「真心論者。從勝義諦中去探究,以為勝義一切空,是不了義的。….把性空看成無其所無,只是離染的空。諸法的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無邊清淨功德的,實在是不空。.....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

        後期佛教思想的演變,可說是因不能體會龍樹的中觀正義而對佛法產生的別解。所以,真正把握緣起性空的正觀,才不會在唯心、實有的意識中落入微細的執見之中。

        導師歸納中論之特色有三:有空無礙、大小並暢和立破善巧。

        一般人談空有不二、有空無礙,往往只是泛泛而談,中論「觀四諦品」談到的二諦「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諦也就是勝義諦、真諦是空,而世俗諦是有,如中論有名的偈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一切法空即是無自性、從緣起,並非離緣起之外,另有空可得。般若經多說空、無,無相、無住、不可得,如果不能即緣起假名有的現象而見空,是會偏離中道的。如果不明二諦是會破壞因果的,如偈頌「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才是空有無礙的。

        不過空有無礙,容易被誤為玄談,所以導師也說到:「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為崇高的理想,作為前進的目標!可以意解他,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在自性見毫釐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

        關於二諦,導師在書中有詳細的解說,可以讓您清楚它的義義和作用。

        中論承襲初期大乘的思想,認為佛、菩薩與聲聞同樣解脫生死。大小乘在這點上是一致的。

  導師說:「在通達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的不同:小乘聖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在這點上,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一是專求己利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至於在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而質的方面,可說毫無差別。本論重在抉擇諸法真理。」

        中論名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本書也有很好的發揮,導師說:「龍樹說:如有毫釐許而不空的自體,在理論的說明上,必定要發生常、斷、一、異、有、無的種種執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一切法必須在空中才能建立起來,才能立論正確,不執一邊,不受外人的評破,處處暢達無滯;這是本論立義特色之一。」

  另外對於破得過頭,連世俗相對安立的假名也無法建立,落入惡取空,導師也澄清:「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為空即一切空無所有,知道了空無所有,便以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麼都圓融貫攝了。這樣學空,真是糟極了!……一切法空,是破真實的自性,是不壞世俗假名的。但緣起假名,與第二頭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諦中雖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無,也還是有分別。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無分的極微色、剎那心等,都是妄執,如以為有緣起假名,必會弄成邪正不分、善惡不分。大略的說,我們明淨六根所認識的一切,在一般世間常識中(科學的真實,也屬於此),確有此體質相用的,須承認他的存在。如果否認他,這就與世間相違了。」

  由空有無礙、大小一貫而能善巧的立破,導師說:「龍樹學的立破善巧,歸納起來有兩點:一、世出世法,在一個根本定義上建立,就是世間的生死,是性空緣起,出世的生死解脫,也是性空緣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墮入世間法。所以世間的一花一草,出世間的菩薩行果,都是性空緣起,這就達到世出世法的一貫。二、聲聞法與菩薩法,同在解脫生死的根本自性見上建立,就是聲聞人在性空緣起上獲得解脫,菩薩人同樣在性空緣起中得解脫。所不同的,菩薩的大悲願行,勝過了聲聞,這就達到了聲聞法與菩薩法的一貫。龍樹深入佛法的緣起,在立破上,可說善巧到了頂點。」

        談到中論的內容「大乘經從一一緣起有上開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論從法法性空的正見中,廣觀緣起法,是大乘論,而所觀、所破,是『阿含』所開示的緣起有與小乘論師們的妄執。也是大乘學者的開顯『阿含』深義。」

        導師特別列了科判大綱,可以讓讀者對本論內容一目瞭然。

  最初的兩頌。是作者敬禮釋尊,及佛說甚深緣起的大法。最後有一頌,是結讚世尊,讚佛慈悲說此微妙深法,令有情離一切見。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

        第一品「因緣品」,重在觀生死流轉無生如幻。第二品「觀去來品」,重在觀涅槃還滅,沒有一法從三界去向涅槃。後二十五品,觀四諦是性空。一、觀世間(苦)有三品:「觀六情品」、「觀五陰品」、「觀六種品」。二、「觀世間集」有十二品,「觀染染者品」、「觀三相品」、「觀作作者品」、「觀本住品」、「觀然可然品」,說三毒、三相(有為相)作業受報的人法皆空。「觀本際品」、「觀苦品」明生死流轉;觀察無三際,非四作。「觀行品」、「觀合品」、「觀有無品」、「觀業品」、「觀縛解品」,明行事空寂,顯示世間集的無自性空。三、觀世間滅有八品,「觀法品」明現觀,「觀時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三品,說明時劫、因果、成壞,都是無自性的。「觀如來品」、「觀顛倒品」、「觀四諦品」、「觀涅槃品」,說明斷證者是如來;所破的顛倒,所悟的諦理,所證的涅槃,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四、觀世間滅道有兩品,觀十二因緣及邪見假名無實。

        雖說中論是闡揚空義的,而導師的講記在解說每一品的偈頌之前,都將該主題作扼要的解說,並比對了部派佛教的各種觀點,由於中論所觀的對象涵蓋了整個根本佛法,所以,對於佛法也可以有根本性的了解。

        中論的困難,文字在其次,在於理上的體悟上,與我們一般人的思惟架構不同,是以思辨的形式來破除思惟的盲點,沒有受過理性思考訓練的人,在學習上可能會有困難,而中論所用的窮舉法,歸謬法等,也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終所要展現的其實是超越思想極限的真實。

        如果不能體會到中論所破的是自性見,而非現象,總會覺得論理上雖破,而心中的疑惑仍然沒有破。例如觀因緣品破「四生」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因為知覺中仍然覺得事物是有生起的,結論說是無生,其實心裡很難接受,導師特別說明,無自性,假名如幻的生是有的。導師說明:「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體。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直覺所覺的,不由思惟分別得來的自性有,使我們不能直覺(現量)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有的。這不是眾緣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覺他是獨存的、個體的。」導師又歸納了自性的三種含義:自有、獨一、常住。讀者可以詳加研究。中論所破的就是這自性見。

        其他中論偈頌如「觀去來品」:「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觀六情品」:「見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若已破於見,則為破見者。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去與去時,見與見者,都是相依相待而建立,不是獨存實有自性的存在。

        那麼實相是什麼?這就是緣起性空的中道,如「觀四諦品」中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說:「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讀者如果能夠勝解無自性的義理,便可以隨著中論一品一品、勢如破竹地破除自性見,並且進一步逐一在現實情境中觀照空性,則般若智慧必定生起,比之禪宗的參禪方式,更易於悟入實相,且與原始佛教四念處的修行不謀而合,雖是兩千年前的古老智慧,對現代人而言,依然不失其閃耀的光輝,足以引領人們走上生命覺醒之道。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摘自中觀論頌講記

印順導師

本品在中論中,是最重要的一品。佛弟子常引用